战无不胜的拿破仑,在军事上有什么与众不同
集中兵力作战的想法早在拿破仑土伦作战和驻扎尼斯时就已经成为他所认定的一般原则。可是卡尔诺制定的集中兵力原则在拿破仑就任意大利军团司令后就开始玩不转了。这要归因于意大利战争初期人力物力的极端短缺。意大利不像北方战局那样受督政府的重视,意大利军团与北方的莱茵-摩泽尔军团、桑布尔-默兹军团的待遇也大不相同。
拿破仑为增援与物资问题曾与督政府进行过旷日持久的斗争,他曾直白地承认:没有炮兵、物资和稳定的食物来源来围攻要塞,让他不得不追求速战速决而别无选择。可见,受限的残酷战局是拿破仑不得不改传统战争之弦而更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则是他完善自己军事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
一、歼灭战略
从意大利开始,拿破仑总结提炼出了自己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略原则。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决战原则在拿破仑这里发展到了顶点,他再也不需要顾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专门注重歼灭敌人的军事力量。他曾说“我只看到一点,那就是消灭敌人的军队。我力图消灭他们,是因为我相信,只要把军队一消灭,敌人的一切就会跟着土崩瓦解。”因此他强调有战略决战作用的“会战”的重要性,从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开始到第五次,每一次反法同盟战争均以大规模会战结束。
歼灭战略带来的伤亡对靠雇佣兵和募兵制来维持王朝常备军的反法同盟各国来说无异于是一场灾难,尤其在拿破仑战争期间,随着战争破坏力的逐步升级,军队损失也逐渐增大,前五次反法同盟的瓦解,往往是因为奥地利或普鲁士再也无法承受这种灾难而率先投降所导致的。而这种窘境往往有因为战败的割地赔款而更形恶化:如《提尔西特条约》的签订就要求普鲁士支付1.2亿法郎的赔款,加上占领费用共计2.亿塔勒,而普国的岁入只有万塔勒。而英国和奥地利则不得不在国内流通纸币膨胀通货,几乎全盘停止了黄金或白银的流通,这进一步带来了人民生活的恶化,从而导致了连绵不断的国内动荡。
拿破仑率先开启的歼灭战最终将迫使各国都必须向普遍义务兵役制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在没有废除旧制度的国家是曲折而缓慢的,所以率先用革命方式破除了进步障碍的法国在这里就又一次取得了先机,这是在前五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法军始终占据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强调掌握战略主动权是拿破仑从前辈无数的成功战例吸取的经验,为了尽可能地歼灭敌军,他主张进行进攻战,而不是防御战。“主动出击”成为他军事生涯的标志,从意大利到滑铁卢,无论所处的战略位置是处于主动还是被动,他都果断采取进攻的态势。实际上他也的确言行一致,从马伦戈到滑铁卢,他始终不是挑起战争的那一方,但只要对方发动了战争,他就会以雷霆之势奔赴战场与之一较高下。这种主动进攻的特性贯穿其军事生涯始终,在他打过的60场战役中,只有5场是防御战。
他的主动性几乎到达极端的程度,这也表现在他在进行战略意图设定时,他曾对苏尔特说,“一个人应该永远不去猜想敌人的意图,因为我们的意图总是一样的。”即便是执政未稳或岌岌可危之时他也如此,例如马伦戈、莱比锡和年战局,虽然面对诸多不利条件,但他依然会尽一切可能最快地集结动员部队,主动出击寻找敌人部队,然后予以痛击。他那诞生于革命年代的名言“先投入战斗,然后见分晓”成为20世纪革命家列宁经常引用的名言,足见其精神影响之深远。
这种主动出击的歼灭战当然不是无条件的,它建立在集中兵力、奇袭突击和精密筹划这三点保证上。集中兵力作战在卡尔诺时期就已经相当完备了,拿破仑坚守了这一法陆新军的传统,并将其发展得更为精巧。他曾批评革命战争集中兵力的不彻底性,“革命战争时期。作战计划会拉长阵线,左右移动,这没什么用。我之所以赢得那么多战斗,那是因为在开战前夜我没有命令延长战线,而是努力让全军聚集在我想要进攻的地点。我在那集中他们。”这在伟大统帅的战例中屡见不鲜,“汉尼拔遵循的作战原则就是保持兵力集中的原则。……他在意大利坚持了十六个年头,而从未从迦太基获得一个援兵。”“古斯塔夫是受到亚历山大、汉尼拔和凯撒所遵循的那些原则的熏陶的。他……把自己的全部军队集中为一个拳头。”
二、突然性的战略
1.行军速度出乎预料
除了兵力集中之外,法军决战的关键还在于对战略效果突然性的制造。它依靠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军行军的极快的速度,另一方面就是法军的诱敌行动。追求速度与效率是革命带来时代精神的一种投射,追求高速在法兰西帝国皇帝的军务、公务和私生活中都占有关键位置。在军事领域,他曾用机械唯物论的口吻说,“根据力学,加速会增大质量,进而增大能量,军队战斗力是一个道理。”早在革命战争时期,通过修改步兵条例,法军的行军速度就已经由每分钟70步提高到步,从而形成了超过其敌军近一倍的速度。法军通过后勤由国家提供转变为因地自给,及以军、师为单位分进合击的改革,使行军速度进一步提升。
拿破仑本人鼓励军队一切提速的行为。意大利战争期间,他就曾把自己麾下的部队由每天行进15英里提高一倍。为了提速,他不惜抛却一切有碍行军的东西,最初是妓女,然后是一切不必要的随营人员,再然后是士兵的战利品,最后直到抛掉士兵和他自己的生活品,譬如被服,而只留下他视如生命的大炮和弹药车。他自豪地认为自己的行军速度是凯撒的两倍,而他指挥的法军所带的辎重确实只有有普鲁士军队的1/8,经过提速改造的法军确实速度惊人。
意大利战争初始,年4月11日拿破仑在蒙特诺特村取得战争的第一次胜利,一天之后便在米莱西莫再胜敌军,14日又在代戈三度取胜,四天之内便连胜三场。28日便逼迫撒丁王国签署停战协议。之后一周他又成功突袭皮亚琴察,逼迫帕尔马公爵达成停火协议,5月15日便进入米兰。其行军之快和战果之丰足以让任何一支旧军队汗颜,这也印证了拿破仑“行军就是战争”的名言。
2.大规模的诱敌活动
达成战略效果突然性的另一个手段是进行大规模的诱敌活动。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的年1月初,他下令在第戎筹备一支3万人的军团,这时距他执政上台只有一个半月,为了迷惑敌人,他将其命名为“后备军团”。关于后备军团的一切事宜,均由他通过密令的形式下达给参谋长贝尔蒂埃,25日,在他给后者的信中要求,“即便是你的工作班子也不能知道,除了绝对必要的事情,不要问他们任何问题。”
到5月,他一直与自己的亲信研究如何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可是表面上他却几乎每天都出席政府和立法机构的日常会议。3月到4月底,他向全体法国国民发布通告,言辞恳切称法国政府希望和平,并致力于谋求和平;他公开检阅了手下最差的军队而任由旁观者和各国报纸的议论纷纷;同时他还置在热那亚被苦苦包围的马赛纳将军于不顾,而丝毫没有将战略天平倾向意大利的意思;他还做出强烈支持德意志战场的莫罗将军的表示,向对方发去贺信仿佛他以后都会安心于在后方当一名政治家,而不是一名军人。
直到5月5日,巴黎的民众还可以在剧院看到他坐在显眼的位置享受生活歌剧,可是就在6日凌晨两点,他便离开巴黎,9日便在日内瓦的观礼台上观礼当地的游行与阅兵,并散播消息说自己将前往巴塞尔。而就在同一时间他的军队已经开始攀登大圣伯纳德山了。大军用时十一天翻越阿尔卑斯山,18日就已经到达奥斯塔,20日拿破仑本人行过圣皮埃尔山道。拿破仑的5万大军犹如空降意大利,给反法联军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在战场上,他又一反常人认定的驰援热那亚的预设而直袭米兰,造成了联军因为误判而各军无法互相支援。
然后拿破仑就于6月14日在马伦戈击败敌军。类似的诱敌活动也出现在年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中,8月底普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拿破仑认定战争不可避免,9月5日他就下达了让各军集结的命令,但直到10日,他还在下令制造自己前往贡比涅打猎的假象。同日,他还下令路易率军在乌德勒支集结,假称准备对英作战。当10月7日拿破仑接到普王的宣战书时,他已经身在符腾堡,并于三天后取得了萨尔费尔德之战的胜利,击毙了普王的侄子路易·费迪南德,极大地打击了普军的士气。而此时的普军本部却在因冗长而毫无意义的辩论而举棋不定。
总结
拿破仑的中央集权制政府既顺应了法国政治逐渐中央集权化的历史趋势,又以文官和军人之间的合作,及对待各种政治立场人士的宽容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特征,空前地团结起法兰西民族的各种力量,为法国国内的和平建设作出了历史贡献。
就军队而言,伴随着法国社会公民意识的觉醒,等级观念在军队中也不复存在,追求自由平等和提倡个人奋斗的新意识让法军对于军队事业产生深刻的认同,法军也由此发出与旧军队全然不同的勃然生机。在战略战术问题上,法军率先突破了旧战略死气沉沉的僵化氛围,而发展出以打歼灭战为特点的进攻决战战略,新式战略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非攻城拔地为战略目标,强调主动进攻,注重打野战会战,要求法军以几倍于敌的机动速度,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相对薄弱部分,而当敌军溃败后,再对敌人进行有效追击以求扩大战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