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大于内容,法兰西特派难以复制布

#韦斯安德森#

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在中国最出名的作品,就是那部大家津津乐道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由此他还在中国得到一个“对称狂魔”的外号。

年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徐峥执导的《鸭先知》单元就模仿了韦氏的拍法。

缤纷甜暖的色彩、极端对称的构图、横向移动的镜头,还有如舞台剧般的美术置景,木偶一样的演员……这些独特的形式构成了韦斯·安德森一套非常个人化的艺术语言。

这套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像签名一样一眼就能让观众认出来,并几乎在每部作品中都反复出现,这便是所谓的“作者性”。

徐峥的《鸭先知》对韦氏的模仿非常到位韦斯·安德森极有形式感的电影镜头

韦斯·安德森那些独特的形式感,也为他的新作品营造了强烈的期待感,大家都想看看这位“对称狂魔”这次又带来怎样与众不同的画面。

以至于《法兰西特派》在戛纳电影节首映时不得不以进行分批预约,分流想第一时间观看它的影迷。

而当这部新作从专业观众居多的电影节走下神坛后,口碑却并不理想。

从下面这张统计表可以看出,在韦斯·安德森执导的10部电影长片中,除了处女作之外就是《水中生活》和《穿越大吉岭》评分比较低。

这部《法兰西特派》在三个评分网站的平均分基本与《水中生活》和《穿越大吉岭》持平,成为韦斯·安德森除处女作外的又一部低分之作。

从阵容上看,不可谓不强大。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艾德里安·布洛迪、蒂尔达·斯文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等多位影帝影后。

还有很久没有新作的爱德华·诺顿,风靡世界的甜茶,老戏骨比尔·默瑞、威廉·达福、马修·阿马立克,奥斯卡最佳男配克里斯托弗·瓦尔兹……伊丽莎白·莫斯、蕾雅·赛杜、西尔莎·罗南、杰弗里·怀特、欧文·威尔逊等等数不过来的明星,他们也都被各种权威电影奖项提名过。

这些明星放到别的电影里都是妥妥的女一男一,既是实力派又是票房担当(比如甜茶、古一法师等),而他们却愿意只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中露一小脸。

《法兰西特派》中的部分明星

另外从影片比较低的万美元投资规模来看,其中很多明星都是友情客串,并没有要片酬,很多人之前就参演过韦斯·安德森的其他作品(如爱德华·诺顿)。

由此可以看出导演的人缘很好、号召力很强,而且整个好莱坞圈子对他的艺术风格很认可,以能出演他的电影为荣。

从形式感上看,不可谓不充分。

韦斯·安德森对于自己那套艺术语言的运用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在《法兰西特派》中,韦斯·安德森的“强迫症”比原来更严重。

全片成百上千个镜头,无一不严丝合缝对称,无一不整齐划一,无一不像调色盘一般精心调配。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部大咖云集,又是导演艺术风格体现最鲜明的一部作品,却没能复制《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成功呢?

这个问题出在电影的主题和观众缺乏“链接”上,导演在《法兰西特派》中想表达的内涵并没有触动观众,或者说观众也并没有get到导演想传递的东西。

在戛纳首映后,媒体报道概括了《法兰西特派》的主题,说这部电影是“献给杂志作者的一封情书”,更具体说是献给《纽约客》(TheNewYorker)这本杂志的。

导演和他虚构的杂志《法兰西特派》

韦斯·安德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创作《法兰西特派》的灵感来源是他对《纽约客》杂志的喜爱,并延伸到对当下这个时代纸媒衰落的一种怅然,以及当年纸媒黄金时代的一种追忆。

这个创作初衷就很有问题,且不说有多少人知道《纽约客》,有多少人看过《纽约客》,这本杂志再传奇、再经典,它又和“我”,即看电影的观众有什么关系呢?

既然《法兰西特派》是韦斯·安德森写给《纽约客》的一封情书,那么它就注定缺乏和普通观众的共鸣。

如果你想和这部电影产生共鸣,首先你要特别喜欢《纽约客》,其次也许你还要对纸媒逐渐消亡这件事感到很惋惜,然后再把导演创造的虚构世界“法兰西特派杂志社”套在上面,这对大部分人来说太阳春白雪。

另外从知名度和热度来看,《纽约客》也不及《时代》、《泰晤士报》等世界级刊物出名,而且这本杂志目前也没有什么停刊事件和轰动世界的报道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24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