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国王查理曼,为何能够荣获大帝称

查理曼,一个在欧洲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政治人物。虽然从文化的源头来看,欧洲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希腊文明以及之后的罗马文明,但如果从政治、司法、经济等各个方面来看,查理曼却对于欧洲的影响却可谓独树一帜,他也因此被誉为“欧洲之父”。

但是,查理曼之所以能够获得大帝这一称号,除了是由于他本人的突出功绩外,当时欧洲所面临的复杂政治格局更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成了这一过程的有效助力。

一、当时欧洲所面临的政治局势是较为复杂的

1、法兰克与拜占庭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

自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东罗马帝国,也就是之后的拜占庭帝国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整个罗马帝国的唯一继承者。

因此,虽然当时的东罗马帝国已经基本是以希腊文化为主,与原先真正的罗马帝国文明有所差异,但几乎历代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都是以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并且一直具有收复失地、重现当初罗马帝国盛况的伟大宏愿。

而在拜占庭帝国的国民认同中,他们也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罗马人,就连在叙述本国的历史之时,也往往是从罗马帝国的建立开始算起,凯撒、奥古斯都等罗马帝国时期人物的光辉事迹也都被囊括进来,从而造就了一个不在罗马、却是罗马的罗马帝国。

相比之下,法兰克王国则是由当初为罗马帝国所鄙夷轻视的蛮族所建立。诚然,他们在这一过程当中吸收借鉴了诸多当初罗马帝国时期的文化与先进文明,如法兰克王国便继承了一些罗马的行政系统。

然而,为了更好地稳固自己的统治,法兰克王国却又根据自身的民族特色以及社会发展的变化,对本国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就导致当时法兰克王国已经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路径,与罗马帝国之间的差异愈发巨大。

另外,在文化方面,或许正是由于自身蛮族的出身,法兰克王国在查理曼统治期间始终提倡融合发展,这也与拜占庭帝国将希腊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政策相悖。

起初,查理曼仍然试图与拜占庭之间维持良好的关系,这不仅能够与那时在中东地区迅速崛起的阿拉伯帝国相抗衡,也是查理曼自身的文化认同使然。

然而,由于这两国之间在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尤其是在宗教层面,当拜占庭帝国发生破坏圣像崇拜的事情后,两国的关系直接宣告破裂,原本约定好的联姻也由此失败。

而在拜占庭帝国内部出现政治动乱、艾琳娜登上皇位后,相比于拜占庭的皇帝,查理曼的地位开始上升,并且获得了更多的民心,“北意大利和罗马不再承认拜占庭的最高权力了。”直到此时,拜占庭帝国已经跌下神坛,查理曼则成为了大帝名誉的有力竞争者。

2、法兰克与阿拉伯之间开始建立同盟

从倭马亚王朝时期开始,阿拉伯开始了奇迹迅速兴起的过程。在经过数年的南征北战之后,阿拉伯帝国已经完全从阿拉伯半岛走出去,其所控制的疆域和版图大大扩张,西亚、埃及、北非、西班牙等都被其纳入统治范围之内。

在倭马亚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阿拉伯帝国成长为一个最南到达撒哈拉沙漠、最北到达中亚地区的绿色山谷、最西到达大西洋东岸、最东到达中国西部边境地区的庞大帝国。而也正是在平定伊拉克和伊朗之后,阿拉伯帝国对拜占庭帝国发动了维持数年的进攻。虽然这种进攻最后以失败告终,但阿拉伯帝国对于拜占庭帝国的野心却并未消失。

直到倭马亚王朝灭亡、阿拔斯王朝建立,阿拉伯帝国所要面临的敌人多了一个主要统治地区在西班牙的后倭马亚王朝。

在这样的情况下,既是为了更好地发动针对拜占庭帝国的进攻,也是为了提防倭马亚王朝,阿拉伯帝国明智地选择了与西方的法兰克王国结盟。尤其是在结盟期间,两者由于在战争上的同仇敌忾,这种同盟关系变得更为亲密。

而在当时,耶路撒冷这座被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视为圣城的地方,就是处在阿拔斯王朝的掌控之中,来自伊斯兰教的认可便由此成为了查理曼赢取民心的重要助力,如耶路撒冷的教长就曾授予查理曼圣地保护者的称号,这在人心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查理曼与教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自罗马帝国分裂以来,尤其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虽然东罗马帝国始终是以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自居,但由于东西两地的巨大差异,这导致东罗马帝国无论是在语言、文化、风俗等各个层面相比之前,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罗马教会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

而在拜占庭帝国内部出台圣像破坏政策以后,两者在宗教政策上的差异已经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这导致当时的罗马教廷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

直到艾琳娜篡位、自己登上拜占庭的皇帝之位后,罗马教廷已经有了充分的理由来对拜占庭帝国发起反抗,而皇帝这一需要得到教皇承认的头衔也由此有了被转移的前提。

另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整个欧洲的中西部地区便成为了各族相争的舞台,无数原先被视为蛮族的民族相继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政权。

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意大利地区的教会组织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便逐渐联合起来,乃至最后成为了意大利中部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并奠定了教皇国出现的基础。

但是,在拜占庭帝国的破坏下,意大利教会组织的独立性却被极大打压,这再度引发了两者之间的矛盾。而在拜占庭帝国走向衰弱、再也无力保障意大利地区教会组织安全的情况下,意大利教会组织自然便不得不投身于法兰克王国以寻求庇护,罗马教廷与法兰克王国之间的联系由此紧密起来。

一方面,对于罗马教会,法兰克王国一直持颇为拉拢和厚遇的态度,不仅帮助他们恢复了被蛮族攻陷的土地,还专门划分一块区域成立了教皇国,教会的利益由此得到了极大保障,对待法兰克王国的态度也变得更加亲昵,“在教皇获得一些领土和其他特权之后,态度趋向于缓和。”

另一方面,作为当时的新任教皇,由于利奥三世的贵族出身,这导致他继任后难以获得来自罗马地区中下层人民的支持,甚至还面对着诸多指控,教皇的地位可谓岌岌可危。

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兰克王国就成为了他最后的救命稻草,将大帝这一荣誉性极强的称号授予查理曼,便是他拉拢法兰克王国的有力手段。

二、查理曼本人的功绩成了他获得大帝称号的基础

作为“欧洲之父”,查理曼本人的功绩自然是相当丰厚的。

在军事上,他相继发动了针对萨克森、法国西南部地区、西班牙等区域的进攻,不仅保障了法兰克王国本身的边境安全,更是极大扩张了法兰克王国的版图,现如今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等众多地区都被纳入了法兰克王国的管辖范围之内,就连阿瓦尔和伦巴德两个强盛一时的国家也在查理曼的进攻之下走向灭亡,为欧洲现如今各大国家的版图形成埋下了伏笔。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灭亡伦巴德王国后,罗马教会终于不再受到来自伦巴的人的掣肘,教皇因此授予了其“意大利王”的称号,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而在其他方面,查理曼同样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文明的发展。司法层面,查理曼对于法制建设呈现出高度重视的态度,先后推出过多部法典,如《萨克森法典》《阿拉曼尼法典》《巴伐利亚法典》。

正是由于这些法典的存在以及查理曼本人对于以法治国思想的要求,为法兰克王国社会的有序运行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而在文化层面,查理曼不仅邀请当时全国乃至全欧洲各个地区的学者来到法兰克王国进行讲学活动,在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方面也丝毫不吝啬,由政府出资修建了大量图书馆和学校。在向来被誉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查理曼的这些做法虽然无法改变全局,但也造就了一个短暂的文化盛世——卡洛林文艺复兴。

三、总结

总的来说,查理曼之所以能够获得大帝的称号,除了是由于他本人的功绩之外,当时整个欧洲所面临的复杂政治格局也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无论是与拜占庭帝国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还是当时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同盟关系,抑或是与教皇之间的密切联系,这都促使查理曼成为了一个获得大帝称号的最好人选,而他本人的一系列功绩以及法兰克王国的强大实力,则成为了这一情况成真的基础,正所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便是如此了。

参考资料:

《查理曼加冕称帝探究》——刘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51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