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设备行业研究原材料涨价产业链承压,否
(报告出品方/作者:广发证券,代川,孙柏阳)
一、风电设备行业年报季报总结
(一)高基数叠加原材料上涨,产业链承压明显
在“碳中和”与能源紧缺的大背景下,风电、光伏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代表,在未来的能源体系中将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风电行业经历了国补退坡的“抢装”之后的短暂平静,在全产业链的努力或者说“自救”行为之下,我们看到了招标价格的大幅下降与风力发电的性价比不断上升,与之伴随的则是招标量的快速增长,再一次体现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韧性。
我们选择了风电产业链中,风电相关收入在30%以上的公司作为我们的样本公司,主机环节包括金风科技、明阳智能、运达股份、电气风电、三一重能,电机环节包括湘电股份,叶片产业链包括中材科技、时代新材、上纬新材、正威新材,轴承环节包括新强联,变流器包括禾望电气,铸件环节包括日月股份、吉鑫科技、振江股份、双一科技、广大特材、宏德股份,塔筒/桩基环节包括天顺风能、大金重工、泰胜风能、天能重工、海力风电,锻件环节包括中环海陆、海锅股份、恒润股份、金源装备,主轴环节包括金雷股份、通裕重工,海缆环节包括东方电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其他环节包括中际联合(高空作业设备)、华伍股份(制动器)、荣知日新(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川润股份(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国能日新(发电功率预测)等公司。
从收入绝对值的角度,仅考虑上市公司,以21年为例,风电产业链所包含的上市公司中收入规模比较大的环节包括整机(亿元)、电缆(亿元)、叶片(亿元)、塔筒(亿元)、铸件(亿元)等,其他环节上市公司的总收入均在百亿以下,包括电机(47亿元,注湘电股份21年将风电电机业务拆分,故以20年计)、轴承(25亿元)、主轴(74亿元)、锻件/法兰(56亿元)、变流器(21亿元)、高空作业设备(9亿元)、制动器(14亿元)、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4亿元)、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15.3亿元)、发电功率预测(3亿元)、风电运维船(2.7亿元,20年)等。
如果只考虑产业链公司的风电相关收入,年整机环节相关收入为亿元,电缆环节收入为亿元,叶片环节收入为亿元,塔筒环节收入为亿元,铸件环节为97亿元,从专业性来看,整机、塔筒、铸件、轴承、主轴、运维船、高空作业设备等环节的公司专业性较高,风电相关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较高,而电缆、叶片、制动器、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发电功率预测等专业性较低,均有较大比例的风电行业以外收入。
从收入增速的角度来看,16-21年整机企业的平均收入增速为20.6%,收入增速快于整机行业的有轴承(61.9%)、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42.2%,18-21年)、风电运维船(33.3%,19-20年)、高空作业设备(32.2%)、塔筒(28.7%)、锻件/法兰(21.6%)、发电功率预测(21.3%),而收入增速慢于整机行业的有电缆(20.3%)、制动器(17.2%)、主轴(16.9%)、变流器(16.7%)、铸件(15.8%)、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14.0%)、叶片(13.6%)、电机(-12.1%)。
如果只考虑风电相关的收入,16-21年整机的平均收入增速为21.4%,收入增速快于整机行业的有轴承滚子(.0%,21年)、轴承(.3%,17-21年)、电缆(70.3%)、发电功率预测(63.9%,19-20年)高空作业设备(32.4%)、锻件/法兰(30.9%)、风电运维船(30.8%,19-20年)制动器(29.0%,20-21年)、塔筒(26.4%)、叶片(22.7%),而收入增速慢于整机行业的有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19.4%,19-21年)、铸件(17.9%)、主轴(14.6%)、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10.0%)电机(-0.8%)。
受益于国产化推进的环节和海上风电抢装的环节保持较高增速。年“抢装”背景下,整个行业收入均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21年整个行业迎来了抢装之后的调整期,21年各个环节风电相关的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轴承滚子+.0%,电缆+90.9%,高空作业设备+28.7%,轴承+16.9%,塔筒+18.3%,整机+6.5%,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5.2%,制动器-0.3%,铸件-4.2%,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9.9%,锻件/法兰-9.5%,主轴-14.7%,叶片-19.3%。轴承滚子(五洲新春)、轴承(新强联)受益于国产化的持续推进,收入增速维持较高增速;电缆(东方电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塔筒(海力风电、大金重工等)、高空作业设备(中际联合)等受益于海上风电的抢装亦保持了较好的增速,中际联合能维持较好的增速也得益于产品升级带来的ASP上升以及出口的高增速。
15-21年来看,风电相关业务的毛利率由高到低分别为:风电运维船66.0%(18-20年),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60.3%,20-21年),高空作业设备54.7%,主轴39.0%,电缆38.4%,制动器37.0%,铸件32.6%,轴承30.5%,锻件/法兰26.2%,塔筒24.5%,整机23.2%,叶片16.9%,电机10.1%(15-20年),高毛利环节集中于软件领域以及市场竞争格局较好的环节。单从风电相关收入的毛利率来看,21年由于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升以及行业抢装退潮之后的装机下降,产业链毛利率普遍承压。除了整机、轴承、电缆等少数环节,大多数都受到了原材料上涨与行业不景气的双重挤压,毛利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14.0pct,高空作业设备-10.7pct,主轴-7.4pct,叶片-7.0pct,制动器-5.5pct,铸件-4.0pct,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轴承-3.8pct,锻件/法兰-3.6pct,整机+0.6pct,电缆+6.1pct。
15-21年,扣非归母净利率由高到低为:风电运维船30.4%(18-20年),高空作业设备25.2%,发电功率预测17.9%,变流器15.4%,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15.4%,主轴14.8%,轴承14.1%,铸件10.9%,塔筒10.3%,锻件/法兰9.0%,电缆5.7%,制动器4.7%,叶片3.8%,整机3.3%,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2.4%,电机-9.2%。与毛利率下降相对应的,扣非净利率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21年大部分环节都面临着较大压力,与20年相比,扣非净利率变化由大到小分别为:铸件-3.6pct,锻件/法兰-3.2pct,主轴-3.1pct,高空作业设备-2.8pct,制动器-2.0pct,电缆-1.9pct,发电功率预测-1.9pct,叶片-1.3pct,变流器-1.0pct,整机-0.2pct,塔筒-0.2pct,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0.1pct,轴承+1.2pct。
由于风电属于典型的制造业,为了评价各个环节的投资效率,我们选择了ROA来看各个环节回报率的情况。站在16-21年的维度,ROA从高到低依次是:发电功率预测19.2%,高空作业设备17.1%,轴承13.1%,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12.0%,风电运维船11.3%,铸件10.5%,变流器10.3%,锻件/法兰10.2%,主轴9.9%,塔筒8.9%,电缆8.7%,制动器5.2%,叶片4.9%,整机2.9%,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2.0%,电机-0.5%。同样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的利润率下降,风电产业链的ROA在年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具体来看,和20年相比,ROA变化由大到小分别为:轴承-9.5pct,锻件/法兰-6.4pct,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6.1pct,发电功率检测-5.2pct,铸件-4.4pct,高空作业设备-4.4pct,主轴-3.8pct,制动器-2.4pct,电缆-2.3pct,叶片-1.8pct,塔筒-1.8pct,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0.9pct,电机-0.4pct,变流器-0.3pct,整机+1.3pct。
风电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从下游的电站开发到上游的供应链制造。因此现金的情况也能在某些程度上观测产业链的地位,我们采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营业收入现金比)来评价公司的收入质量,站在15-21年的维度,营业收入现金比从高到低分别为:电缆.1%,整机.7%,电机97.8%,塔筒88.8%,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86.9%,变流器86.8%,高空作业设备86.6%,叶片85.6%,主轴84.0%,制动器80.6%,铸件80.2%,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69.2%,锻件/法兰65.7%,轴承58.1%,风电运维船55.0%,发电功率预测76.3%。
21年由于抢装退潮,不同环节出现阶段性的供需失衡,收入质量大部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仍然处于可控范围。营业收入现金比的变化从高到低分别为:电机-36.8pct,整机-25.5pct,高空作业设备-21.1pct,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18.2pct,电缆-10.0pct,塔筒-9.8pct,轴承-6.4pct,制动器-5.3pct,铸件-3.7pct,发电功率预测-0.5pct,锻件/法兰+1.9pct,叶片+2.9pct,主轴8.0pct,变流器+14.3pct。(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二)抢装后遗症逐渐消除,22Q2开始有望逐步改善
20年抢装造成20年与21年上半年的高基数,给21年下半年与22年上半年构成一定的压力,22Q2将明显缓解。对不同产业链的单季度同比增速取平均数,20Q1-22Q1的同比增速分别为-2.5%、55.2%、55.3%、30.8%、53.7%、4.5%、-3.5%、4.3%、7.6%,可以看到20Q2-21Q1整个行业取得了高增速,从21Q2开始,同比增速明显下降,因此抢装造成的“高基数”效应将在22Q2减弱。
单季度归母净利润端,高基数效应同样明显。剔除出现过极端异常值的电机环节、锻件/法兰环节、变流器环节、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环节,然后取平均数,20Q1-22Q1的同比增速分别为77.5%、.4%、.3%、70.8%、.2%、15.5%、6.5%、-39.7%、2.1%,可以看到20Q1-21Q1整个行业取得了高增速,从21Q2开始,同比增速明显下降,同样的,抢装造成的利润端“高基数”效应将在22Q2减弱。
随着原材料价格的冲高回落,个别环节毛利率已经出现边际修复。不同环节来看,整机环节已经连续三个季度环比改善,22Q1环比改善的环节有叶片、轴承、锻件/法兰、变流器、电缆、高空作业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液体润滑与流体控制,环比仍然在恶化的有主轴(明显收窄)、铸件(明显收窄)、塔筒、制动器,由于不同环节的交付周期以及在产业链当中交付顺序的不同,不同环节的毛利率改善有先后,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企稳以及下游装机的逐步恢复,利润端的改善将逐步到来。
二、“大型化”会带来什么?
(一)成本的下降,价值的通缩
风电降本的根本在于风机大型化以后原材料成本的摊低。我们以运达股份的双馈机型为例,1.5MW/2MW/2.5MW/3MW/4MW/4.5MW/5MW/5.5MW/6MW机型的总重分别为97吨、吨、吨、吨、吨、吨、吨、吨、吨,其中6MW为海上机型,因此重量增加较多。
以单MW的角度来看,1.5MW/2MW/2.5MW/3MW/4MW/4.5MW/5MW/5.5MW/6MW机型的单MW重量分别为65吨、72.8吨、66.4吨、64.4吨、53.1吨、46.6吨、43.4吨、39.5吨、45.7吨,如果以2MW为基准,则单位重量的变化分别为-11%、0%、-9%、-12%、-27%、-36%、-40%、-46%、-37%,其中,轮毂和叶片重量的变化幅度稍低于总体水平,而机舱的重量变化稍高于平均水平。
顺理成章的,随着大型化的进行,风机招标价格一路下行。根据金风科技的业绩展示材料,风机招标价格从21年1月的约元/KW,降低至22年3月的元/KW,下降幅度达39.5%,和上面的测算相对应,与2MW到5MW的材料用量下降基本相符。
(二)装机结构的改变,单GW风机数量大幅降低
大型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装机台数的下降。根据CWEA,我国年的新增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为5.6MW,比20年增加0.7MW,21年新增陆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为3.1MW,比20年增加0.5MW,结合21年我国风电的新增风电吊装容量陆上41.44GW、海上14.48GW共55.92GW,则21年风机吊装量海陆分别为3台、台,共台,相应的,20年同期海陆风机吊装量分别为台、台,共台,21年比20年减少台,约22%。
(三)与海外的技术代差缩小,大型化预计将趋缓,出口逻辑将演绎
陆上风机方面,国产厂商与国外厂商的代差已经急剧缩小。从各家厂商推出新机型的情况来看,年之前,国产厂商与海外厂商的代差基本维持在1MW左右,Vestas于年才推出6MW机型,西门子-歌美飒年才推出6.6MW机型,GE是年推出6MW机型,国内主要厂商诸如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均在年左右推出6.X机型,在大型化方面已经与国外巨头相当接近。
海上风机方面,国产厂商与国外厂商仍有代差。从各家厂商推出新机型的情况来看,年,Vestas推出的最大的海上机型为15MW,西门子歌美飒为14MW,GW也为14MW,国内方面,金风推出的最大机型为12MW,远景推出的最大机型为8MW,明阳在21年推出了11MW、12MW、16MW机型,总的来看,国产厂商在海上风机方面和国外领先厂商仍有2MW以上的代差。
机型的成熟一般需要2年左右的迭代时间。以Vestas推出新机型的情况来看,一般2年推出一个新的机型或者一个新的平台,年推出3MW平台机型,年推出3.3MW机型,年推出3.45MW平台机型,年推出4.2MW机型,年推出5.6MW、6.0MW平台机型,年推出6.8MW机型,年推出7.2MW机型,一般的,一个机型推出之后也需要2-3代的迭代,第一代机型安全冗余较多,随着验证参数的丰富,第二、三代机型将逐步成熟,成本也会随之下降。(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平价”压力下,国产厂商近年推出新机型节奏较快,快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以国内风电整机龙头金风科技推出新机型的情况来看,推出机型的周期约为1年时间,年推出2MW机型,年推出2.5MW机型,年推出3.X机型,年推出4.X机型,年推出中速永磁机型,涵盖3.85-6.25MW、4.0-6.7MW、7.2MW平台,年抢装结束之后,年金风科技迅速推出多款机型,大型化明显加速,也是在这一年推出的7.2MW机型,已经接近于Vestas。在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之前,国内厂商的学习曲线较为陡峭,机型迭代速度明显较快,我们认为国内厂商的技术在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之际,将由追赶者向领先者转变,机型的验证周期将会延长,“大型化”的速度有望减缓。
随着国内技术的成熟,整机企业逐步开始走出去。根据CWEA,年我国风机整机企业新增出口容量GW,同比+.1%,累计出口容量MW,同比+51.3%,主要出口目的地包括越南、塞尔维亚、巴基斯坦、乌克兰等,主要出口整机企业包括金风科技、远景能源、运达股份、明阳智能等。
产业链个别环节“走出去”程序已经较高,比如主轴、高空作业设备、塔筒等。在风电产业链中,主轴双寡头金雷股份、通裕重工出口占比已经较高,21年金雷股份出口占比超过40%,通裕股份也超过20%,中际联合(高空作业设备)、大金重工(塔筒、桩基)等出口占比也较高。
三、风电未来怎么看:否极泰将来
(一)通缩将不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原材料价格与疫情的扰动才是
“大型化”之后,陆上风电项目的回报率已经具有相当吸引力,运营商降本的动力有所弱化。根据CPIA引用的中国电建集团吉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发布的《吉林省新能源发展趋势与经济性分析》,参照近期吉林省近期的工程投资和收益情况,风电项目单位千瓦造价约元/KW,按上网电价0.元/kWh进行财务评价,小时的风电利用小时数就能达到36.32%的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如果按照资本金内部收益率8%,反算利用小时数仅为2.01h;同期光伏单位千瓦造价约为元/KW,按上网电价0.元/kWh进行财务评价,按照小时的光伏可利用小时数可以实现11.55%的资本金内部收益率,性价比明显差于同期的风电项目。
海上风电项目的回报率属于正常水平,运营商要求产业链降本的动力仍在。根据海力风电的《超募资金使用可行性研究报告》,以21年并网的江苏海上风电项目为例,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基本在6.0%~7.5%之间,属于正常水平,相比陆上20%以上的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吸引力明显较低一些,因为我们认为海上风电的降本还需要继续进行,而“大型化”是必然的手段。
从收益率的角度来看,陆上风电项目的收益率已经较为理想,对降本的压力已经较小,预计之后产业链将从价格导向向品质、服务等综合评价体系转变;海上风电的项目收益率属于正常范围,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区别,“平价”的进展亦不太相同,总体来讲,海上风电还需要一定程度的降本,“大型化”还将继续。
钢铁、混凝土等构成了风电项目原材料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GWEC发布的《GLOBALWINDREPORT》,风电项目的主要原材料构成包括钢(Steel)、混凝土(Concrete)、铜(Copper)、镍(nickel)、铝(Aluminium)、玻璃钢(GFRP,Glassfiberreinforcedplastic)、碳纤维增强材料(CFRP,Carbonfiberreinforcedplastic)、电子材料(Electronicscrap)和占比小但价格较高的稀土元素(REE)等,原材料的种类较多,受原材料的价格变化影响较大。电气、电子和磁性风力涡轮机组件(如机舱、转子、发电机、齿轮箱和电缆)需要大量的关键矿物,包括铜、镍、锌、钕等;用于叶片的主要材料是木材、玻璃纤维和环氧树脂,以及更可持续的替代品,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挤塑碳纤维。
陆上风电项目方面,一个风电场使用的钢材量在-吨/MW范围内,占陆上风电场总材料的24%,而混凝土在-吨/MW范围内,约占陆上风电场的72%;海上风电方面,钢铁的占比高达90%,海上风电场占总材料的90%。
参照Wind的数据,中厚板价格(元/吨)从21年初迈入上涨通道,最高曾经达到元/吨,比21年初的约元上涨约46%,迈入22年后进入下降通道,截止5月20日,约5元/吨;轴承钢价格曾经最高达到约元/吨,截止5月25日,约元/吨,同样进入缓慢下降通道。随着原材料价格的稳定,整个风电产业链的盈利有望环比改善。
疫情对装机造成一定扰动。根据Wind数据,年1-4月全国新增风电装机累计9.58GW,同比增长45%,其中4月新增装机1.68GW,同比增长25%,我们估计疫情对风电场的现场施工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二)风电作为新能源基建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有望为装机大年
近期招标放量明显。根据北极星风力发电网、每日风电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