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时瞒天过海,外交史最成功的隐身术,

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中国和美国两个对峙了20多年的国家,终于迈出了和解的步伐。

在当时还处于敌对的环境下,基辛格是如何在48小时内瞒天过海地出现在北京呢?

基辛格

年7月8日,基辛格访问巴基斯坦。晚上,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在卡拉奇政府宾馆举行欢迎晚宴。晚宴进行到一半时,基辛格突然在所有人面前大喊腹痛。

此时,“德里”痢疾正在南亚地区肆行。基辛格此时突然出现腹痛的症状,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不足为奇。因此,叶海亚·汗总统故意大声地表示关切。

伊斯兰堡天气太热,会影响基辛格恢复健康,邀请他到纳蒂亚加利的总统别墅去休养,基辛格表示同意。

随后,基辛格手下的一名特工立即前往总统别墅。几个小时之后,两辆轿车悄悄地驶出了伊斯兰堡。

如今的伊斯兰堡

年7月9日凌晨4点,两辆挂着窗帘、通体漆黑的轿车,缓缓开进了巴基斯坦查克拉拉军用机场。

此刻,一架波音客机正停在偌大的机场。轿车停到飞机的舷梯旁,第一辆轿车下来一个人,此人就是巴基斯坦的外交国务秘书苏尔坦·汗。

苏尔坦·汗非常警惕,他下车后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动静。见四下无人后,他迅速将轿车的后门拉开,从轿车里下来一个身穿黑色外衣的神秘人。

这个人不仅戴着黑色帽子,衣服领子还高高竖起。同时,一副超大的黑色墨镜几乎遮挡了他的半张脸。

紧接着,两辆轿车里的其他黑衣人也全部下了车。如果不是有车灯照着,这些人就完全融入夜色之中了。

此时的飞机上,有几双眼睛正透过悬窗的窗帘缝,紧张而警惕地观察着这一切。在苏尔坦的指引下,六个黑衣人悄无声息地登上了波音客机。

4点半钟,飞机轰然而起,瞬间消失在茫茫夜空之中。

在飞机上,那个带头的神秘黑衣人摘下帽子、墨镜,脱掉严严实实的外套,恢复了一个高官的气派。

这名黑衣人分别和在飞机上等候他们多时的两男两女握手寒暄。统一穿着中山装的两男两女,胸口都佩戴着硕大且格外醒目的毛主席像章。

他们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美大司司长章文晋、礼宾司副司长王海容、礼宾司副处长唐龙彬和翻译唐闻生。

章文晋(左上)王海容(右上)唐龙彬(左下)唐闻生(右下)

他们奉了周恩来总理的命令,专程来巴基斯坦迎接一个美国高级代表团去中国,代表团的团长就是当代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军事外交理论的奠定者——基辛格。

基辛格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家庭。为了躲避纳粹的杀戮,他随父母于年迁居美国纽约。随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并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

作为一个开明的共和党人,基辛格一直倡导“均势外交”和“缓和政策”。

随同基辛格登上飞机的还有约翰·霍尔德里奇,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中国专家;迪克斯·迈泽,越南问题专家;温斯顿·洛德,基辛格的得力助手,他的才华深受基辛格的赏识;另外还有两名特工。

此刻,所有人的表情都显得意味深长,双方的眼神里都流露出好奇的目光,紧张的气氛中夹杂着激动的情绪。

飞机上的人都知道,这次会面意义重大;他们更知道,此次绝密飞行非比寻常;在他们心中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地:中国北京。

可以说,这是一次来之不易的旅程,牵涉到三国首脑的努力和智慧。

在飞机上,中美双方坐在一个小长方桌的两边,一开始都有些紧张。这时,基辛格突然开口说道:“见到南希唐很开心”。

听到这句话,在场人员都很纳闷。早年在美国纽约出生的唐闻生连忙解释,南希是她的英文名字。

基辛格跟唐闻生打趣说,根据美国宪法,她可以竞选总统,而自己却没有资格,因为他出生在德国。

机舱内的气氛一下子轻松了许多,章文晋马上代表周恩来总理表示欢迎基辛格来访。

接着,基辛格又描述了他在伊斯兰堡以捂着肚子喊疼的“高超演技”骗过媒体和公众的过程,逗得中方人员哈哈大笑。

喜马拉雅山脉

当飞机飞越喜马拉雅山进入中国边境时,基辛格的特别助理洛德走到机舱的前面,激动地大喊,他是第一个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官员。

其实准确地说,洛德是第一位进入中国领空的美国官员,基辛格博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位踏上中国领土,也是第一位向中国领导人伸出友谊之手的美国官员。

如此重大的事件,如此周密的安排,如此绝密的飞行,却还是险些被曝光,因为基辛格飞往中国的秘密竟然被一个人发现了。

在基辛格和众人登上飞机的时候,一名巴基斯坦籍的伦敦《每日电讯报》记者目睹了整个过程。

当飞机起飞后,这名记者向机场人员询问:“刚起飞的波音飞向哪里?”那名官员随口回答:“中国”。

记者大吃一惊,连忙回到办公室,向伦敦总部发急电报告这条重要消息,而这条消息却被值班编辑给“枪毙”了。

值班编辑认为,这名记者肯定是喝醉酒了,基辛格怎么会去中国?绝对不可能,这个太荒唐了。

7月9日上午,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护送“基辛格”前往避暑胜地纳蒂亚加利休养,主车上还挂着美巴两国的国旗,车里坐着的却是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约瑟夫·法兰德,而真正的基辛格已经在飞往中国北京的飞机上。

叶海亚·汗

为了不露破绽把这出戏演好,叶海亚·汗总统还要求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国防部长以及其他政府重要官员,陆续到纳蒂亚加利去探望“基辛格”,而美国方面则在客厅里以“基辛格”病情严重不便打扰的理由将探访者一一挡驾。

他们甚至还请来了一个医生给“基辛格”看病,并且每天向外界通报“博士的健康状况”,而这位病人就是那位提前去总统别墅打前站的特工。

为了保密,这名特工被暂时“扣留”在别墅,在那里好好“休养”,巴方的医生还把他当成基辛格给他诊病开药。

多年后,有记者找到这位医生,问:“你知道当年你照看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美国特工人员吗?”这位老实的当地医生回答:“我怎么知道,我看他们白人长得都一样。”

曾是坚定的“反共分子”的尼克松,为何突然主动提出希望开展中美两国政府高层会谈?中国政府又为何会同意呢?

基辛格秘密访华,担负着怎样的重要使命?如此的破冰之旅,基辛格要和中国谈些什么呢?

尼克松

早在一年前的年10月25日,尼克松通过叶海亚·汗向中国政府传话,希望展开中美两国之间的政府高层会谈,并表示愿意派出使节访问北京商讨相关事宜。

同年11月10日,叶海亚·汗访问北京,把尼克松的口信带给周恩来。11月14日,当叶海亚·汗离开北京的时候,他带回了周恩来回复给尼克松的口信。

12月8日,这份无署衔、无签名的绝密外交讯息由叶海亚·汗亲自整理,通过巴基斯坦驻美国大使阿加·希拉里的口述传给了基辛格,基辛格再打印下来呈报给尼克松,两人一致评价说:“这也许是二战以后美国收到的最重要的文件。”

在口信中,周总理说道:

阁下清楚,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人干预。美国武装力量占据台湾和台湾海峡是中美关系紧张的关键问题。如果尼克松真有解决上述关键问题的愿望和办法,中国政府欢迎美国特使来北京商谈,时机可以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商定。

而当年7月9日凌晨,那架波音从巴基斯坦起飞的时候,时机已经演变成为现实。

作为总统特使,基辛格这次访华不仅要和周恩来展开直接对话,同时他还担负着一个更重要的使命,为尼克松访华打前站。

周总理回复的外交口信,如此强调台湾问题有着极强的针对性。

年,尼克松出访台湾,受到蒋介石的接见,双方相谈甚欢。自从政开始到入主白宫,尼克松所推崇的施政纲领一直都是霸权的“杜鲁门主义”,而他也曾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共分子”。

在外界眼中,尼克松就是那个最不可能去中国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主动提出要和中国共产党的高层领导接触,这与他上任以来面临的糟糕局面有很大关系。

越南战争中的美军

军队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无力自拔,拖累着国内局势愈发动荡;亚非拉人民反帝反殖运动不断高涨;西欧各国和日本的经济力量显著增强,同美国的矛盾日益加剧;而苏联更是虎视眈眈,打定主意要和美国争当世界霸主。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想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调整它的国际战略。而在这种调整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改善和中国的关系。

美国当时面临着诸多危机,而中国也同样面对着一些需要应对的问题。

年3月,中苏士兵在乌苏里江珍宝岛爆发激烈冲突

年3月2日,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中苏两国关系破裂,双方剑拔弩张。在这个时候,中国政府其实已经在考虑重新定位与美国的关系。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毛泽东做出决策,要解决中美两国的问题,就得同美国的当权派谈,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讲,他放出了一个“试探气球”。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周年庆典。人们惊讶地发现,在天安门的城楼上,毛泽东的身边站着一个美国人,他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记者斯诺。

毛泽东和斯诺在天安门城楼

这一天,毛泽东显得特别高兴,与斯诺谈笑风生。

斯诺的知名著作《西行漫记》是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向往红色中国的启蒙书。

但是,一个美国人能够被中国政府邀请陪同毛泽东一起参加如此重要的场合,其实是中国态度的含蓄表达,只可惜这个带有明显象征意义的信号被美国给忽略了。

年12月18日,同样的信号再次发出。在丰泽园书房,毛泽东再次接见斯诺。在会谈中,毛泽东说了这么一段话:

假如尼克松愿意来的话,我很愿意和他谈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游者来也行,当作总统来也行。总而言之,都行。我想我不会同他吵架的,批评是要批评他的。

这次谈话的内容不仅党报党刊全文刊登,还作为文件下发给全党,直到基层党支部。

12月25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上刊登了毛泽东和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合影。当天的毛泽东语录是:“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

这实际上是向世界发出了一个信号,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实现中美之间的缓和。

从年底到年中期的半年时间里,中美双方通过与巴基斯坦反复磋商,最终商定由中方邀请尼克松访华的意向。

双方同时还商定,在尼克松启程之前,由美国派出特使前往北京进行预备性会谈,而这次会谈完全是不公开的,而且是绝密。

万事开头难,这改变关系的第一步究竟由谁来迈出呢?而且这一次48小时的绝密旅行对美方来说不亚于一次冒险,关系到美国能否打开外交新局面,甚至关系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动向。

因此,为了绝对保密,美方做出了一个周密的计划,而这个计划的最大难点是如何才能躲过出发时就时刻不离左右的那几十个美国记者。

尼克松和基辛格

在白宫,尼克松和基辛格商量来商量去,也没有找出合适的人选,因为对于这个访华特使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首先,这名特使必须清楚美国政府的战略需要,同时还要顾及到总统的个人诉求,因为尼克松希望拿着这件大事当筹码,谋求下届竞选连任;其次,这名特使能够严格遵守外交纪律,明白什么是美国的谈判底线;最后,这名特使还必须相当有智慧,具备外交灵活性。

在讨论中,尼尔森·洛克菲勒和乔治·布什都曾出现在候选人的名单上,最后两个人讨论到了副国务卿黑格。尼克松表示,他要再考虑考虑。

第二天,基辛格接到了总统办公室的电话,尼克松有些疲惫地说:“我思考了整整一个晚上,我觉得这件事情还是交给你去办吧。”

就这样,基辛格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了这次绝密旅行。

基辛格出发前,尼克松对于和中国领导人谈什么、怎么谈都划出了清晰的界限。台湾问题、越南问题与苏联的关系问题等,每个话题都是一颗重磅炸弹。

在这些问题上,尼克松给出的谈判底线,副总统不知道,国务院不知道,国会不知道,国防部也不知道。

如果透出一点儿风声,任何一个炸弹都足以把美国政府掀翻,所以绝对的保密是最根本的要求。

这次访华行动还有个代号,叫做“波罗行动”。

尼克松与基辛格

其实,对于这次出访,尼克松和基辛格并没有足够的信心,而是将它当作一次必须的冒险来进行。所以,“波罗行动”的意思就是像马可波罗那样去进行一次冒险。

在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的亲自协助下,中美双方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详细制定了这个绝密行动的每一项内容规划。

当然,这个计划的背后是基辛格在巴基斯坦停留的4天中会有3天2夜在中国度过,再精确些的时间是48小时。

可是,当基辛格从华盛顿启程的时候,身后跟了几十个记者,而且诸如《纽约时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这些重量级的媒体更是要求贴身采访。

躲开媒体的视线,成为了访华成功的关键。对此,基辛格博士有自己的办法。等到上了路,很多人就开始后悔这一次的出行了。

基辛格博士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凭借一系列极为乏味的会谈和极为空洞的新闻发布会,只用了6天时间,就把众多媒体搞得百无聊赖,毫无兴趣。

等他到达巴基斯坦的时候,只剩下一个记者跟着。随后,在巴基斯坦方面的巧妙配合下,基辛格上演了一场外交史上最成功的隐身术。

当时,中美之间的交往已经中断了20多年。对于这次带有投石问路性质的来访,中美双方都不敢懈怠,每个细节都非常谨慎。

除了保密是这次来访的最重要的要求之外,周恩来总理还定下了17个字的接待方针:

落落大方,不卑不亢,以礼相待,不强加于人。

对于这次访问,美方只有极少数人知晓,就连国务卿罗杰斯都毫不知情。而中方成立了一个三人领导小组,负责基辛格来华之后的谈判和接待工作,成员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和时任驻加拿大大使黄华。

周总理把接待办公室设在了钓鱼台国宾馆4号楼。从6月初开始,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所有参与接待基辛格的人员都没有回过家,这是为了严格保密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基辛格一行抵京之后入住的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敲定的,这里也成为了保密的核心地带。为了迎接基辛格,周总理要求重新布置钓鱼台国宾馆的房间。

为体现中国的悠久文化和民族特色,在大厅放置了明代的紫檀木条几;撤掉写字台上的革命著作,摆放上青花瓷瓶;墙上所有的壁画统一换成了清代的名画;同时还在基辛格的房间里摆放了十多件古玩。

叶剑英、黄华等人在机场迎接基辛格

年7月9日中午12点15分,搭载着基辛格一行的专机在北京南苑机场顺利降落了。叶剑英、黄华、熊向晖、韩叙到机场迎接。随后,很快把基辛格一行送往钓鱼台国宾馆。

后来,黄华回忆说:“回来的路上,到处都贴着标语,一条标语是:‘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他(基辛格)问那是什么意思,我如实地告诉了他,他心里面有点紧张。”

抵达宾馆没多久,接待人员就通知基辛格等人,周恩来总理马上前来宾馆和他们进行会谈。于是,中美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一幕外交场景出现了。

基辛格一行四人整整齐齐地站在5号楼的大厅过道,恭恭敬敬地等候周恩来总理的到来。作为美方代表团的团长,基辛格显得特别紧张,脸上的表情甚至有些不自然。

从美国出发后,一个密码箱始终被基辛格带在身旁,那里面都是他为了这次和周恩来会谈所准备的资料。

为了这次会谈,他专门搜集了大批有关中国的文献汇编成材料,据说有足足3英寸厚,将近8公分。

周恩来与基辛格会面

下午3点,周恩来抵达5号楼,他热情地与代表团成员一一握手问候,而且令基辛格大吃一惊的是,对于他随员的所有情况,周恩来都是如数家珍。

周恩来握着霍尔德里奇的手说:“你会说北京话,还能讲广东话,我都讲不好广东话,你在香港学得吧。”

周恩来走到斯迈泽的面前,说:“我读过你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关于日本的文章,也希望你再写一篇关于中国的。”

轮到洛德的时候,周总理说:“你的中文应该学得不错,你的上海夫人一定教了你不少中文。”洛德不好意思地笑了。

第一次会谈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插曲。

周恩来和基辛格会谈

按照中国人尊重客人的传统,周恩来请基辛格首先发言,基辛格立刻拿出了厚厚的文件夹,开始读起他和尼克松一块起草的讲稿。

中方耐心地听着念完开场白后,周总理就说:“交谈嘛,何必按照稿子来念呢?”

基辛格说:“我以前在哈佛大学教学的时候,从来都没念过稿子,但这次就大不一样了,和周总理谈话,我念稿子恐怕都跟不上,不念稿子就更跟不上了。”

大家都笑了,从那以后,基辛格就再也没念过稿子。下午4点35分,第一次会谈正式开始,气氛虽然轻松,但探讨的话题却都十分严肃。

基辛格列出了七大谈判主题,内容涉及台湾问题、日本问题、越南问题、美苏关系问题、南亚次大陆问题等。

第一天的谈判,周总理听得多,说得少。只有在台湾问题上,周总理却摆明了中方的立场:

台湾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美军必须限期全部撤走,《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无效。

这次谈判一直持续到夜里11点20分,中间吃了一顿烤鸭,但对于基辛格来说,再好吃的中国菜可能也吃不出什么味道,因为这一天他过得实在是太紧张了。

周恩来与基辛格对饮

基辛格游览故宫

为了能让他们放松一下,第二天早上,周恩来总理邀请基辛格一行去故宫游览。下午,谈判的地点定在了人民大会堂。

能够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基辛格几天以来的疲惫一扫而光。他特别高兴,因为他知道,这是国宾的待遇,但是他忽视了一个细节,这次会谈的地点选择的是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

就在基辛格再次提出美方希望政治解决台湾问题、撤军应与政治解决同步进行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等论点时,周恩来总理的答复掷地有声。

周总理指出,美方希望与我方改善关系,必须建立在以下基础上:

一、美方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二、必须承认台湾属于中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美国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政策,不支持所有的“台湾独立运动”;四、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不得再发表“台湾地位未决”的论调。

周恩来与基辛格会谈

阐述完上述观点,周总理问基辛格:“如果上述问题都要留在日后去解决,那么,这个中间阶段难道不是制造紧张的因素吗?而如果在你们的总统来访期间,这些事情无一解决,那你们总统来访的成果又是什么呢?”

基辛格被问得哑口无言,周总理随即话锋一转:“当然,我们不是为你们总统的来访制定前提条件,但我们相信,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应该是来访的成果,因为我们一直把台湾问题视为我们的内政,我们必须自己解决。”

“不卑不亢,不强加于人”的方针,在周总理的言谈举止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快到6点的时候,周总理说他有一个约见晚宴要去参加,晚上10点回来。在此期间,参加会谈的叶剑英、黄华、熊向晖等人去向毛主席汇报会谈情况,以及在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公告方面美方的意见。

发表联合公告是基辛格提出来的,因为他的这次行程肯定无法长期保密,有必要及时发表一份双方认可的公告,并同时发布尼克松访华的消息。

根据黄华的回忆,当时中美双方各拟定了一份公告草稿,美方的稿子说:基辛格访问中国,在此行的推动下,中国决定邀请尼克松访华;

而中方的稿子说:基辛格来中国同中方领导人进行了会谈,尼克松总统准备来中国访问。

两份稿子一对比,基辛格开始有些着急了,他说道:“这不成了尼克松自己邀请自己访问中国了吗?”

随之而来的争议是,中美双方都不愿意表现出自己是主动的。最终,还是周总理用他过人的智慧,在公告中加了两个字,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在这份公告中,周恩来在尼克松希望访华的句子前面加了“获悉”两个字,这样就避开了谁主动提出访华的问题。

基辛格与叶剑英在机场告别

下午一点,基辛格一行踏上了返回巴基斯坦的波音。当天,尼克松总统收到了来自基辛格的一条讯息,这条讯息是:“Eureke”。

这个希腊单词的意思就是:这事,成了。

北京时间年7月16日上午10点30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公告,宣布了尼克松总统即将访华的消息。

与此同时,远在大洋彼岸的尼克松总统也春风满面地走到演播室发表被他称为“事关国家大局的重要的”简短公告。

顿时,这一消息像飓风一样迅猛地吹遍了美国以至全世界。

基辛格的秘密访华打破了两国多年的冷战局面,成为尼克松访华的序曲,为这次历史性的突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欢迎收藏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23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