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计划的得失以及对法国城市化的影
年1月初,由于种种复杂原因,特别是由于一些议员在立法团会议上围绕巴黎改建资金问题公开发难,迫使拿破仑三世不得不免去奥斯曼的职务。令人深思的是,如果说自奥斯曼在年6月获得拿破仑三世直接授命主持巴黎城市改造以来的17年间,巴黎全城一直就像一个超级大型工地,终日里灰尘满天,噪音不断,令当时的巴黎市民简直无法安安静静地过日子,那么,在奥斯曼挂冠而去之后,关于巴黎在第二帝国时期经由拿破仑三世领导、奥斯曼具体主持的大规模改造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情况,也一直是争论不断。无论是当时的人们抑或在后来的历史学家中,均存在各种各样的看法,热情夸赞者有之,猛烈抨击者亦也有之。
一、对奥斯曼改造的抨击
例如在当时,包括大文豪雨果在内的许多人曾严厉指责奥斯曼拆毁了过多的建筑,造成传统的巴黎不复存在,给奥斯曼的所作所为贴上“汪达尔主义”的标签,以至于奥斯曼在年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时,亦在深感无奈之余不无幽默地自嘲道:“我作为一个擅长破坏的艺术家被当选。”
19世纪后半期法国文坛著名的龚古尔兄弟亦对改造后一律显得横平竖直的巴黎大道很不以为然,痛惜巴黎已不复巴尔扎克时代的模样。在其年11月18日的日记中,埃德蒙·德·龚古尔如是写道:“我们的巴黎,我们的出生地巴黎,充满年代与年风俗的巴黎,正在消失当中。从物质上来说,巴黎并没有消失,消失的是它的道德。社会生活正经历一场巨大的变迁。……这些新的不断出现的大街令我觉得格格不入,它们千篇一律呈直线,没有一道道转弯,曲径通幽的去处不复存在,再也感受不到巴尔扎克的世界,想到的只是未来的巴比伦之类的东西。”
而在后来的历史学家中,一些学者认为,奥斯曼计划的实施导致“原来住在巴黎市中心的穷人因付不起新建住房的房租,而只得去城市边缘栖身,富人和穷人同住一幢楼房的现象不复存在。巴黎被明显地分成了富人区和穷人区,两者界线更为鲜明。”对此,当时有位名叫科尔邦的工人写道:“巴黎的改建把劳动大众拼命向外推到了巴黎的尽头,这样就把首都变成了两个城市:富有的城市和贫困的城市。贫困的城市包围着富有的城市。苦难的阶级像一条大绳捆住了那舒适的阶级。”
更有学者还指出,奥斯曼改建工程的最严重后果是“创造了两个截然对立的巴黎,使社会隔阂与社会矛盾显得更加突出。与巴黎西部贵族区的豪奢成为鲜明对比,东郊和北郊劳动者所居住的地区,拥挤、破旧,贫困的面貌很少改观,像昔日一样,这些居民密集的地区,狭小的街巷仍然是那样”。
即便对于奥斯曼大肆修建的林荫大道及其两侧建筑,也有不少人从各自立场出发说三道四,不仅说这些表面上显得富丽堂皇的建筑其建筑品味不伦不类,更宣称修建那些宽阔笔直的林荫大道是别有用心的,“在弯弯曲曲的小街道与人口密集的旧住宅区开辟宽阔的大马路,还更容易开展军事行动,对付躲藏在街垒后面的起义者,如果像年那样的事件再重演的话。”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奥斯曼并不后悔他在巴黎改造过程当中的“去工业化”举措,尤其是以直接拆除或援引禁止危害健康的法律等方式,将有毒或有害的工业逐出巴黎市中心。
当然,更为激烈的批评则主要是针对奥斯曼的行事风格和筹集改建经费的做法。虽然奥斯曼本人正直无私,但其集资渠道不合规范之处,不时出现。这一状况在第二帝国进入“自由帝国”阶段之后,势必引来反对派的更加不满,导致后者不断采取行动,力图把奥斯曼赶下台来。
法国学者吉拉尔曾指出,“改建巴黎是拿破仑三世的事业中对他最为珍贵的一个方面。他在当政的全部岁月里都致力于此,而且他和奥斯曼的合作是密切和持续的。”吉拉尔甚至还进一步说道:“(这位奥斯曼)省长始终以“皇帝计划”执行者面目出现,而没有主子的支持,他永远不可能战胜他任务所特有的困难,尤其不可能战胜从顶头上司内政大臣到制度的所有敌人的强烈反对:攻击奥斯曼便是通过其宠臣攻击君主。”因而,正如“奥斯曼化”实际上也完全可以称之为“拿破仑化”。对奥斯曼所作所为的评价,实际上必然也涉及到对拿破仑三世的评价,甚至关乎如何看待拿破仑三世在19世纪中期法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问题。
二、奥斯曼计划的积极作用
由于奥斯曼计划持续时间长,实施力度大,涉及的利益或利害关系头绪繁多,毫无疑问,不同的人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进行评判,由此自然也就会出现众说纷纭的情况。
对此,笔者管见,第二帝国时期由拿破仑三世拍板并由奥斯曼具体主持的“奥斯曼计划”或曰巴黎改造工程,“作为一种长期的基础工程,它有力地带动了一系列行业的配套发展,从而成为法国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而且,它还使得这座城市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拿破仑三世和奥斯曼在对巴黎进行大规模改造时不仅考虑到了如何让其促进巴黎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还力求将城市改造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考虑,包括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发展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巴黎改造过程中势必要进行的“大拆大建”亦绝非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任意地破坏和扩建,它实际上“遵循了一定的审美法则,从而在极端开发改造的时代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城市化道路”。
有鉴于此,曾有学者如是指出,“奥斯曼式城市规划也成为一种特定的指代,其影响延续至今。”对此,笔者深表赞同,同时还认为,“奥斯曼计划”,或者说这一时期奥斯曼依据拿破仑三世绘制的蓝图为打造“世界之都”而对巴黎进行的大改造,无论是它的理念、举措还是成效,均在引领整个法国在19世纪中后期的城市化进程方面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事实正是如此。例如,当人们回顾第三共和国时期城市化进程时会不难发现,不无讽刺意味的是,在奥斯曼下台前在社会舆论中和立法团会议上不遗余力批评乃至抨击奥斯曼,力图把他从位子上拉下来的一些共和派政治家,自己在第三共和国时期身居高位或大权在握之后,无不在推进巴黎以及其他法国城市的建设时会“欣然接受奥斯曼计划留下的遗产,仿佛奥斯曼已经确定了城市建设的模式,任何人都无法更改。这一事实似乎表明,这位前塞纳行政官员仍在继续负责巴黎的市政建设。”在这一点上,法国此期著名共和派政治家儒勒·西蒙的这句话无疑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他当时这样说道:“由专制当局所开始的事务应当由我们来自由完成”。
奥斯曼计划的成功推进以及给巴黎带来的巨大变化,无疑对外省的城市发展起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有力地推动了法国其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例如,正是在奥斯曼影响下,在-年间担任布卢瓦市长的欧也妮·雷弗也在这座城市推行了类似的城市改造活动。始自年,欧也妮·雷弗让人在城市中新建了一系列大道,对一些原有道路路面重新进行了铺设,并且还效仿奥斯曼在巴黎的做法,为这些道路配置了路牌,安装了用来晚间照明的煤油灯。
与此同时,他还设法种植草木,营造新的绿地,并修建了可供当地市民休闲时使用的广场和步行道。也正因为如此,这位市长亦获得了“布卢瓦的奥斯曼”的称号。无独有偶,此期在不少其他大城市。例如马赛、里昂、里尔等等也都分别进行了奥斯曼式的改造。通过这些奥斯曼式的改造,使得这些城市的面貌很快焕然一新。随着法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法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急剧扩大。
总结
奥斯曼式风格不仅在巴黎以外的法国城市受到欢迎,而且在整个欧洲范围内也同样如此,当时在罗马、马德里、阿姆斯特丹、维也纳等古城的改造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巴黎的经验。而以“东欧巴黎”著称的布达佩斯,时至今日,依然可以看到当年的“奥斯曼化”留下的非常浓重的痕迹。
不妨一提的是,即便在中国亦同样可以发现一些“奥斯曼化”及其影响的痕迹。且不说奥斯曼在对巴黎进行改建时奉行的不少理念、采取的若干做法时至今日仍让一些中国城市规划从业者推崇备至,而且早在多年前的上海,“奥斯曼化”就已经在这座当年的“东方巴黎”产生了明显可见的影响,并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痕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