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车花鼓迷人的大法兰,还是已走火入魔
年上海国际自行车展上,骑乐网之前的文章写明了目前公路车轮组流行趋势:胖圈、碳纤维辐条、花鼓驱动侧大法兰,2:1编法。尤其是花鼓驱动侧大法兰和2:1编法相对容易实现,目前十分流行。
某国产高端品牌的技术人员认为公路自行车轮组性能提高唯一的办法是花鼓大法兰。而国内编轮技术圈内比较统一的一个观点是:单纯的加大驱动侧法兰对轮组侧向刚性的提升实质很有限,如果设计不当还会有些不合理的副作用。如今被大范围使用,或许市场更多的是看重视觉而非实际效果。
目前潮流不可能马上止住,消费者会随着时间推移回归理性。很多车友都觉得有必要有一篇花鼓的技术分析文章,刚好“前端单车”表示愿意提供技术支持,于是便撰写了这篇文章。
花鼓驱动侧大法兰的优点:一定程度的调整驱动侧辐条与轮组对称中心的角度,从而提升轮组非驱动侧辐条的拉力,改善轮组的稳定性,这存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驱动力损失,有的观点认为可以忽略不计。个理由就是大法兰花鼓被认同的主要理论,但是大法兰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因素,或许这才是更重要的,就是配合好辐条角度设计,可以加大驱动力臂,提升轮组驱动效率。
花鼓驱动侧大法兰的缺点:如果使用不当会使辐条孔角度非常不好,编轮后使辐条产生非常大的弯折应力点,在达到一定量的高强度骑行下,辐条折断率高,而这些弯折也到这里,绝大多数人应该会对这个核心问题提出质疑:“使辐条产生弯折是轮圈辐条孔角度有问题导致的,关花鼓什么事?”没有这个质疑,我想那就不会有流行误区了。就这个问题点,我们可以深入说说了。
轮圈辐条孔,关于此的国产碳圈辐条孔的发展过程就不说了。这两年,国外国内有些轮组,在辐条孔介绍时说有这样那样的技术,也有的意识到辐条孔角度不只是轮圈对称的左右两侧角度,还有驱动径向的角度,我们说有这样的意识是好事,但是可惜不够全面,而且也有夸大甚至误导的。以下几个截图随机选择,请勿对号入座。
上图所讲,看似有理有据,但事实可能不尽人意,有的情况,并非轮圈辐条孔角度所能解决。我们以粗略的示意图来说明其中一种情况。
如上图所示,以及编轮实际遇到的情况,轮组辐条出现折角,并非都是来自于轮圈辐条孔的角度,而是由于轮圈与辐条帽接触部分的弧线形状,受力状态下辐条帽与轮圈充分接触的必然性,会使辐条帽角度产生一个限制范围,当然也有Sapim的碟形辐条帽垫圈和12°辐条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辐条角度,但是对于径向的折角却并无明显改良效果。
虽然由于不同框高的轮圈范围也不一样,通过CAD模拟计算辐条长度所观测数据,为了使外露式辐条帽轮组辐条不产生径向折角,以30mm框高为例,b角一般在4°左右,当然,这个角度目前暂时还没法得出一个准确数值的,而通过对辐条孔进行一个简单的喇叭孔处理,b角度至少可以在5°的情况下也不产生折角。碳刀轮圈生产中如果内部结构控制不稳定,也可能会严重影响辐条孔角度适应范围。
产生弯折但是尚未断掉的辐条,拆下来后的状态。看了这图,我想轮组设计问题导致辐条产生折角的后果有多大,可以一目了然了。
以上为一种问题情况的举例介绍完,其实很多人应该想到了,并非花鼓驱动侧大法兰一定不好,但盲目和过度的加大法兰盘,对于轮组编法,轮圈辐条孔设计没有相应全面的计算和考虑,非常容易造成辐条折问题。而全面的计算和考虑,这就非常遗憾了,就市面所见的大法兰盘花鼓轮组,大到国际著名品牌,小到内陆新兴品牌,大法兰盘设计出现折角问题的轮组非常非常多。此文也并非一棒子打死有此类问题的轮组或品牌,毕竟产品是没有完美的,只希望更多的轮组制造商,既然打出用心做产品的口号,就踏实合理的去应用各种技术手段,一味的跟随潮流和噱头,只会在技术的路上走火入魔,止步不前。
技术支持:前端单车
配图来源:前端单车、岛野肠粉
责任编辑:岛野肠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