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未老单反镜头无反时代复活计划

治白癜风有哪些偏方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66445.html

对于资深器材党来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更换卡口,这意味着有种多年积攒的镜头(甚至是玩家自己)被“抛弃”的感觉……不过,现在的卡口更换其实是从长法兰距的单反换到短法兰距的无反,以EF和RF为例,从44mm直接减少到了20mm,让它有至少24mm的充裕空间来设计强度足够、功能丰富的转接环,让单反卡口镜头能够在无反时代继续发光发热。当然,这样的事情在索尼无反用户看来应该是司空见惯了,不过差别在于佳能尼康不一定会给索尼无反做原厂转接环,但一定会给自家产品做,而原厂的优势在于有最好的兼容性,我最近入手了佳能原厂的EF-RF圆偏振转接环,就以它为例来聊聊转接环的设计吧。

短法兰距无反在没有转接环的情况下直接使用长法兰距镜头意味着镜头的后主平面落到了应有的像面(比如无限远处对焦时的传感器位置)之后,此时像距小于焦距,放大倍率成了负数,没有办法形成实像,因此必须加上转接环来把后主平面往前推,而且一定要推到刚好对焦到无限远处时像面落在传感器的这个位置,才能实现这颗镜头所有设计物距的对焦。

而且无反时代有个有意思的变化是,我们知道单反时代尼康F卡口法兰距46.5mm,所以F卡口镜头可以转接到佳能EF机身上使用,而到了无反时代就反了过来,尼康Z卡口法兰距仅仅16mm,这意味着它既能转索尼E镜头,也能转佳能RF镜头,当然这方面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法兰距差距太小,而RF镜头很明显的设计宗旨是以大尺寸博高画质,所以转接环的耐用性设计是一个大问题,再考虑到目前RF镜头不多,价格也都比较贵,短时间内估计也见不到这样的转接环出现。

那么回到EF-EOSR转接环上,原厂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功能齐全,单次/连续自动对焦、EXIF信息等等一应俱全,几乎就可以当作原生镜头来使用,而且EF卡口不少的定焦镜头,比如14L、24L、35L、50L的体型都并不庞大,即便加上转接环,与EOSR组合配重倒也相当均衡。

那么问题来了,没有在官方支持名册上的特殊镜头、副厂镜头是否也能借个东风呢?比如佳能TS-E移轴镜头、适马自动对焦镜头、老蛙FF25mmF2.82.5-5.0X,60mmF2.8MACRO等手动镜头。而EF-S镜头转接到EOSR之后的效果又会是如何呢?既然都做测试了,那就来个透彻的解析吧

先看转接原厂EF镜头转接后的性能表现吧,首先是最可能受转接影响的超广角镜头,理论上来说只要转接环公差足够小、镜筒内消光做得比较靠谱就可以把对边缘成像的影响降到最低,以我的14mmF2.8II为例:

下图是转接后以F6.3左右的光圈进行拍摄,边缘素质保持得相当不错,也没有出现边角遮挡问题,上脚架拍拍夜景没问题,原厂转原厂还是很靠谱的。

顺带一说:14mmF2.8II这颗镜头本身的设计是很厉害的,使用了好几片大直径大曲率弯月形负镜,特别是前组的那块非球面,很明显是为了校正场曲,而从光学设计来看,场曲与球差、初级像散和Petzval面弯曲为函数关系,后两者均与视场和孔径的平方呈正比关系,而只有满足初级像散和、Petzval面弯曲和为零的设计才能获得平整的消像散清晰像面,但同时满足这两种条件很难,一般是让两者异号来进行设计,但这意味着子午弧矢像面与Petzval面弯曲不重合而出现像散。而且这种设计对冷加工和装配要求都比较高,想要很好的消像差就需要更好的玻璃和更大型化的设计,考虑到14mmF2.8II已有12年历史且主要卖点是小型化,所以在F2.8全开拍摄风光时,边缘其实并不算特别出色。

然后再转接50mmF1.2和85mmF1.2这两颗哪怕是1DX2对焦都会有些头疼的大光圈镜头,它们对焦相对困难的原因除了本身景深浅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单反分光式独立对焦模块对像差的容限较低,而且空间限制了它的基线设计最高只能到F2.8(而且只是中心5点,其余只能到F4和F5.6),再加上这两颗镜头几乎都是移动整组对焦,所以精度和速度都很难上得去……

上为全图,下为焦点%放大,因为受彗差像散场曲等轴外像差的影响,所以在这种边缘难免会不那么完美,但至少明显是对准了的:

转接到EOSR使用传感器的全像素双核对焦(本质上也是片上相位差,不过是单像素切分而不是分别遮挡对焦像素的左右面,优点是所有像素都能成像,缺点是像素密度越大基线越短),虽然受边缘照度降低的影响也会导致一定的速度下降,但很明显在拍摄人像时常用的黄金分割点位置,转接后的50mmF1.2和85mmF1.2对焦性能要比在1DX2时还要强,毕竟无反除了片上相位差也还有反差,在片上相位差瞄准后再用反差精校一下就OK,即便是摆拍,精度也比单反要高很多,再加上有人脸和眼部识别,拍摄时也明显更加方便。

而且转接后就不存在佳能单反大光圈镜头卡口遮挡的问题,EOSR+85mmF1.2靠近边缘的虚化光斑没有切口:

而1DX2+85mmF1.2就可以看到:

所以虚化光斑转接后的目视效果更好,不过猫眼般的口径蚀依然存在、导致全开时焦点柔化的球差、高光比边缘的色差等等镜头本身的缺陷也不可能凭空消失,但总体来说体验好了很多!

常规转接最后是长焦镜头,就用70-mmF2.8III为例吧,这颗镜头在EOSR上的连续对焦性能不如1DX2,而且连拍速度显然也不是对手,但与5D4的性能基本相当,成像素质也可以很好的发挥,所以体育、飞羽等主题目前单看佳能阵营的话,依然是单反的上限更高。

阶段性小结:转接EF镜头的EOSR在广角端与单反表现持平、中长焦人像端强于单反、需要连续追焦的长焦端则不如1DX2这一级别的单反,与5D4持平。

接下来测试原厂的特殊镜头,首先是EF-S18-55mmF3.5-5.6:

这颗镜头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也推出过很多种不同的型号,我手里这个是快10年前的D套头,第一代带光学防抖的版本。这也是第一次官方支持APS-C画幅镜头转接全画幅,因为EF-S镜头尾部设计为较大幅度探入卡口内,所以单反时代如果全画幅想要转接EF-S镜头,就需要拆开机身磨掉几毫米反光板,才能让凸出的镜尾不会打板。而EOSR因为压根没有反光板,也自然就没有这个问题,可以直接转接。

因为机身与镜头可以通信,因此在安装后会直接进入1.6x裁切模式且不可变换,这时候EOSR就摇身一变EOSM了……如果想试试18-55mm能否覆盖整个像场,可以用透明胶贴住触点,或不把卡口拧到位。这时候可以看到,在18mm端它远远不能覆盖全画幅像场:

即便是像场最大的最近对焦位置也差得远:

55mm端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微距模式下也没办法覆盖整个全画幅像场:

而且因为没有光圈环、对焦前组阻尼还很大,所以这种模式玩玩就行,没什么实际意义,如果实在要把老镜头发光发热就老老实实1.6x吧。

然后是移轴镜头,我测试是的是TS-E50mmF2.8:

这颗镜头的像场有67mm左右,也就是全画幅可正负偏移12mm,同时还可以倾角正负8.5度,所以只要转接环没有做成葫芦型,就完全没有担心它像场覆盖问题的必要,甚至可以说移轴镜头先天就是无反更占优势,因为本身在单反上使用时也需要抬起反光板实时取景,而结合EOSR的峰值对焦(也就是传感器对比检测回馈)还可以更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无论偏移还是倾角功能在转接后都能完全发挥,而且因为与机身有完整信号连通,所以图方便用ETTL闪光也没有问题。

顺带一说,偏移功能的本质是让有效成像面积(也就是传感器面积)在镜头像场里移动,在不改变透视主点位置的情况下实现取景范围的变化,对透视变形要求很严的主题,比如建筑就很好用。中画幅镜头像场覆盖可以到70-mm级别,一般是焦距越长,像场越大,但对于全画幅移轴镜头来说某一个品牌的偏移量是基本相同的。而倾角功能是改变镜头焦平面角度,与传感器不再是平行关系,因此可以在传感器透视主点不变的情况下让焦平面与传感器斜向相切,这对于很多产品摄影,比如菜谱拍摄,就是是很重要的功能,可以在保证主体完全处于景深内的情况下丰富构图视角:

原厂镜头的适配就基本到此告一段落,可以明显看到各类原厂EF镜头在转接后都能得到有效发挥,比支持产品列表里还更丰富一些,也能正确传递EXIF信息。那么副厂的表现会是如何呢?转接环说明里并没有阐述这方面的内容,但相信很多单反老玩家都有不少副厂镜头,那么接下来用适马40mmF1.4ART作为代表来进行测试吧。

实测表明,包括人脸识别连续在内的自动对焦功能都可以正确工作,速度也并未受到影响,而且精度配合EOSR也保持在较高水准上:

关于40mmF1.4ART我后续会做一个独立的测试,这是一颗非常有意思的镜头,到时候再来仔细分析一下。同时我也试了试mmF1.4ART转接,对焦功能完全可用,EXIF信息也能准确传递,不得不说佳能原厂对焦环的确很靠谱。

最后是副厂手动镜头,其实这是最没挑战的一类,只要转接环没有公差就没问题,佳能原厂在这方面自然没啥好怀疑的,转接老蛙的FF25mmF2.82.5-5.0X,60mmF2.8MACRO轻轻松松:

零门槛的峰值对焦可以正常工作,在EOSR上可以实现超微距拍摄主题,当然,因为没有数据传输所以机身无法识别镜头,需要开启“未装镜头快门释放”功能才能正常拍摄,而且也没有EXIF。

阶段性小结:佳能原厂EF-EOSR转接环对几乎任何EF卡口镜头都非常友好,自动对焦镜头即便副厂也能很好地工作(当然我只有适马所以只测试了适马,但理论上腾龙等老牌应该也没问题),手动对焦镜头配合峰值也能保证工作效率,对于像我这种手里攒着几十颗EF镜头,同时又扎进RF怀抱的大猪蹄子而言,想说不香都难。

还有一点,我入手的这个EF-EOSR转接环有插入式滤镜设计,标配了一个圆偏振,可以换中灰,实用性又增强了一截。

在这里简单说说偏振设计吧,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其实根据设计目的不同也有非常多的细节区别,比如单说偏振器的材料就有α-偏硼酸钡、方解石、金红石、钒酸钇等,偏振设计又有线栅、薄膜、分光等。偏振器的本质是为改变或测量入射光的偏振态而设计,只透射单一偏振方向光的线偏振片偏振光透射率超99%,但非偏振方向可能低至30%以内甚至更低,在很多时候会影响输出的最终发色(单反时代还会影响测光和对焦),所以对于摄影而言将输入的无序偏振态自然光转换为绕光轴圆偏振态的圆偏振片就更加适用。

圆偏振片的基本设计是将线性偏振薄膜(比如三醋酸乙酯材料)和聚合物1/4波片薄膜贴在玻璃基底上实现,在人眼最敏感的nm波段可以做到偏振方向透射率80%,非偏振方向40%,在成像上的表现就是大幅吸收自然光经电介质面反射的非偏振方向光,而且对后续处理流程影响相对较小,不过会导致入射光强度降低约1档多,但对于自动测光来说这并不是问题。从摄影的角度来看,偏振片的最佳效果出现在入射光与法线夹角处于起偏角时,而具体的起偏角与介质折射率有关:

以折射率为1空气(n1)和折射率为1.的水(n2)为例,入射起偏角就是53.度,大多数非金属材质的起偏角在50~65度之间,此时反射光与入射光呈90度夹角,为线偏振光,这时候只要把机位放在反射光路上,旋转圆偏振片就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吸收。

对于偏振片的另一个主要应用拍摄蓝天,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确认角度:镜头光轴、传感器和太阳三者的夹角为90度时,旋转偏振片吸收大气浮尘反射的非偏振方向光实现“让天更蓝”的效果。总体来说,偏振片对相当多的应用来说作用都很大,看几个对比样张好了:

阳光明媚的天气,上图为没有偏振片的拍摄效果,下图为圆偏振吸收后,注意两者是连续拍摄,间隔时间不超过10秒:

很明显,偏振片还原了本来的颜色,然后再对比水面反射,下面这张是没有偏振片的拍摄,可以清晰的看到反射的灯光:

依然是间隔不到10秒,只是调整圆偏振片后的拍摄效果就成了这样:

EF-EOSR转接环的后置式滤镜设计也让所有转接镜头都能使用偏振、中灰等滤镜功能,而且不用担心厚度和尺寸的问题,这也是单反镜头在单反机身上无法享受的福利。所以总体来看,原厂转接环有着最好的兼容性,甚至很多时候还可以起到加分的作用,并且大家要意识到一点:现有的EF卡口镜头里,有很多规格是RF原生镜头可能未来三四年都不会推出的。所以通过转接,大幅降低了EF卡口单反用户改换RF无反机身的门槛,很有意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78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