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如何融入化学教学这个教学设计值得

在网络媒体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虽然获得信息的途径广泛而直接,但随之而来的一些华而不实、知识扭曲的报道也充斥在我们的周围。从“和讯网报道——叶诗文教练承认:曾给叶诗文服用一种叫一氧化二氢的液体来补充能量”到“齐鲁网报道——炒菜早放盐,可以让氯化钠中的氯挥发,以免有害人体健康”再到法兰琳卡15秒的广告——“我们恨化学”等等这些为博得观众眼球而进行的不实报道,都让人啼笑皆非。而在其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知识文化相对普及和发达的今天为什么堂而皇之的出现知识性错误的报道还被人们信服和追捧呢?我们的学生在面对这些报道的时候是何反应;化学课堂究竟教给了孩子们什么呢,仅仅是多年以后只记得几个分子式吗。

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完化学之后对周围的化学常识性问题有最基本的思辨能力呢?让核心素养“接地气”融入教学课堂显得尤为重要。核心素养中关于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以《铁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为例,浅谈如何让核心素养看似“高大上”的理论真正落实到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学设计如下:

(引入)展示病人诊断报告——病症为“缺铁性贫血”

让学生们感知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化学学科不仅仅只是一本教材。

(板书)《寻找补血剂中的‘铁’》

(展示)图片——常用补血剂:硫酸亚铁片

(为什么“补血”会是补充亚铁离子?从而一开始便能引起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好奇。)

(展示)药品“补血剤——硫酸亚铁”片。

学生观察外观——红色片剂,阅读药品的说明书勾画其中有关于补血片成分——“每片补血剤含硫酸亚铁0.3克,辅料为微晶纤维素、淀粉、蔗糖、滑石粉等,着色剂为红氧化铁。”

学生分组活动一:红色药片拿出来放在滤纸中央,用小刀轻轻切开,观察断面的颜色。

(学生总结)表面为红色,夹层为灰白色,内层为浅绿色。

(教师引导):结合课本《铁及其化合物》知识和药品介绍初步推出,表面为红色氧化铁,夹层为微晶纤维素、淀粉、蔗糖、滑石粉等辅料,最内层为硫酸亚铁。

(通过实物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回顾记忆)

(板书)一、Fe2O3——红棕色FeSO4——浅绿色

学生分组活动二:学生验证性实验

分小组设计简单可行的是实验方案,验证补血剤外壳红色物质中含有Fe3+,内层物质含有Fe2+。

(从对药品的观察—推测—验证—结论,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规律,从表象到本质,体现了核心素养中证据推理的思想,既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好奇。)

(展示)运用展台学生展示实验方案,描述实验现象并得出相应结论

(板书归纳)二、Fe3+和Fe2+的常用检验方法

学生分组活动三:思考、讨论、总结

(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补血剂的使用说明书和注意事项,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1:药片内服后,谁帮助它脱去“红外套”?

(学生联想到吃进去进入到胃部,自然引出胃酸微酸主要成分盐酸与氧化铁的反应)

问题2:药片为什么要用包衣将硫酸亚铁包裹起来,包衣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联系知识点——亚铁离子具有较强的还原性,露置于外界中因易被氧化而不稳定。)

问题3:这种补血剂进入胃部后既有Fe3+,又有Fe2+,但是人体血红蛋白需要的是Fe2+,如何将Fe3+变成Fe2+?而阅读说明书的栏目——维生素C与本品同服,有利于吸收。为什么维生素C与本品同服有利于吸收,维生素C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能认识到想让Fe3+变成Fe2+化合价降低,那么就应该发生还原反应,需要加入还原剂,自然联系到VC具有还原性,因此该补血剤于VC同服效果更好。)

(总结板书)三、Fe3+和Fe2+之间的转化关系

对本节课知识梳理小结后,布置作业:

一、查阅资料,小组总结补充Fe3+和Fe2+其他检验方法

二、查阅资料,为什么补血需要补充Fe2+?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能发现身边可用于教学的化学实例,并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设置与教材知识相关的问题,既能完成课时学习任务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对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有理有据的。让学生发现身边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后,通过实验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并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尊重事实证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思辨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0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