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特派电影版的纽约客
韦斯·安德森影片中交织交错的场景设置和平面镜运动,在这部描绘法国政治和社会生态的影片中取得了批判的效果,正如批判理论的幽灵潜伏在法国历史和每一个小故事中一样。
每个故事都围绕一个或多个当局展开:监狱/画廊、大学广场和警察局。每一个远景都从无数个小细节中构建出社会建构感和权力机关运作的精准性。比如在第三部的开头,黑人主人公以闯入者的身份穿梭在白人警察局,韦斯·安德森独特的风格展现了福柯式的权力机关运作结构。可以说,这种风格也是福柯纪律与惩罚体系的艺术体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批判理论开始在这些权力机构中萌芽。安德森的镜头不仅建构了权力机关,而且以过于丰富的描述(信息性的画外音和视觉语言)展示了这些机构乃至整个社会的虚假建设性。在中国,由于许多外部条件,批判理论一直处于缺席状态。我想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内很多影评人只谈安德森“风格”被视为一种美学。
这种构建的社会无法完美契合。一些不属于这个社会的真实感受和事物会在裂缝中显露出来:画家愤怒的咆哮,女记者与女学生的对抗与和解,以及女绑匪和被拐卖的儿童所唱的歌曲(这也是全片唯一暖场没有中途切换到下一幕)和几乎缺席的女绑匪之死。同时,除了这些烟幕中所揭示的,在这样的社会舞台剧中,人物的生死几乎是缺席的,就像片尾黑人记者选择放弃讲述的故事一样。最重要的情节是:在只有白人的权力机关里,不属于这个机关的黑人与病床上的亚洲厨师有着模糊的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