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质量保证措施

1、施工测量措施

1.1电梯井每层必须有独立的“十"字墨线控制以减少误差,井内壁弹出垂直控制线。

1.2标示混凝土厚度的“三角墨"应尖角朝上,以便浇捣混凝土中途寻找(或用铁钉、铁丝等标出)。

1.3用于测量轴线的钢卷尺必须要计量检定合格,并应妥善保管,以达到整栋建筑都使用同一把尺放线。

1.4水准仪、经纬仪要按计量要求进行检定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并注意妥善保管和使用。

1.5每次测量放线、抄平都应经测量复核。

2、钢筋施工措施

2.1钢筋绑扎时宜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绑扎时,某号钢筋偏离规定位置及骨架扭曲变形。

2.2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应准确,垫块间距应适宜,否则会导致平板、悬臂板面出现裂缝,梁底柱侧露筋。

2.3钢筋骨架绑扎完成后,会出现斜向一方,绑扎时铁线应绑成八字形,左右交叉绑扎发现箍筋遗漏,间距不对,要及时调整好。

2.4柱子箍筋接头未错开放置,绑扎前要先检查,绑扎完成后再检查,若有错误立即纠正。

2.5浇筑混凝土时,除垫块垫好外,在留插筋根部及柱、板墙根部用电焊固定,防止钢筋偏位。

2.6同截面钢筋对接数量超过规范规定:骨架未绑扎前要检查钢筋对接头数量,如超过规范要求,要作调整才可绑扎成型。受拉区域按25%、受压区域按50%错开接头。

2.7电渣压力焊

2.7.1在整个焊接过程中,要准确掌握好焊接通电时间,密切监视造渣工作电压和电渣工作电压的变化,并根据焊接工作电压电离的变化情况提升或降低上钢筋,使焊接工作电压稳顶在参数范围内,在顶压钢筋时,要保持压力数秒钟后方能松开操纵杆,以免头偏斜或接合不良,在焊接过程中,应采取扶正钢筋上端,以防止上、下钢筋错位和夹具变形。焊接结束时,应立即并检查钢筋是否顺直。如不是顺直,要立即趁钢筋还在热塑状态时将其扳直或割除重新焊,然后稍延滞1-2分钟后卸下夹具。

2.7.2电渣压力焊接工艺适用于直径16-40mm的I、II级钢筋的焊接,当采取其他品种、规格的钢筋进行焊接时,其焊接工艺参数应经试验,鉴定后方可采用。

2.7.3焊剂要妥善存放,以免受潮变质。

2.7.4焊接工作电压和焊接时间是两个重要的参数,在施工时不得随意变更参数,否则会严重影晌焊接质量。

2.7.5钢筋端部应笔直,在夹具中不要不正或倾斜,焊后夹具不应过早放松,以免接头未冷却使上钢筋倾斜,从而造成上下不同心,产生接头偏心和倾斜。

2.7.6焊接电流不宜太大,上钢筋端头要压入熔池中,停机不能太晚,通电时间不要过长,以免发生咬边现象。

2.7.7在焊接过程中上下钢筋提升过大或下送速度过慢、钢筋端部熔化不良或形成断弧,焊接电流过小或通电时间不够,使钢筋端部能得到适宜的熔化量,焊接过程中设备发生故障,上钢筋卡住,未能及时压下就会产生未熔合现象。

2.7.8焊剂防止受潮,避免焊接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渗入熔池,钢筋表面应清洁,否则可能产生气孔。

2.7.9钢筋端部要除锈,夹具电极应干净,钢筋要夹紧,顶压时不应发生滑移,以免产生。钢筋表面烧伤

2.7.10通电时间不宜过短,上钢筋在熔化过程中要形成凸面后才能顶压,否则熔渣无法排出,焊接电流过大或过小,焊剂熔化后形成熔渣粘度大,不易流动,顶压力太小,上钢筋在熔化过程气体渗入熔池,钢筋锈蚀严重或表面不清洁,极易产生夹渣现象。

3、模板施工措施

3.1穿墙螺栓间距为mm,穿墙螺栓的直径为16mm。

3.2墙梁交接处和墙顶上口应设拉结。外墙所设的拉、顶支撑要牢固可靠,支撑的间距、位置宜由模板设计确定。模板安装前应先清除杂物,并在模板底边批好水泥砂浆找平层,以防漏浆。

3.3模板支撑的尺寸和间距的排列,要确保支撑系统有足够的刚度,模板支撑的底部应在坚实地面上。梁排架间距为mm、板的排架间距为~mm。

4、混凝土施工措施

4.1混凝土输送管道的布置应顺直,管道接头应密实不漏浆,转弯位置的锚固应牢固可靠。

4.2向下泵送时,混凝土的塌落度应适当减小,混凝土泵前应有一段水平管道和弯上管道才折向下方,并应避免垂直向下装置方式,以防止离析和空气,对压送不利。

4.3凡管道经过的位置要平整,管道应用支架垫固,不得直接和模板、钢筋接触,垂直泵管固定架严禁与脚手架相连接。

4.4垂直管穿越每一层楼板时,应用预埋螺栓加以锚固。

4.5对施工中途新接驳的输送管应先清除管内杂物,并用水或水泥砂浆润滑管壁。

4.6尽量减少布料器的转移次数,每次移位前应先清除管内混凝土拌和物。

4.7用布料器浇注混凝土时,要避免对侧面模板的直接冲射。

4.8垂直向上管和靠近混凝土泵的的起始混凝土输送管宜用新管或磨损较少的管。

4.9使用预拌混凝土时,如发现塌落度损失过大(超过2cm),经过现场试验员同意,可以向搅拌车内加入与混凝土水灰比相同的水泥浆,或与混凝土配比相同的水泥砂浆,经充分搅拌后才能卸入泵机内,严禁向储料斗或搅拌车内加水。

4.10泵送中途停歇时间一般不应大于60分钟,否则要予以清管或添加自拌混凝土,以保证泵机连续工作。

4.11搅拌车卸料前,必须以搅拌速度搅拌一段时间方可卸入料斗。若发现初出的混凝土拌和物石子多、水泥浆少,应适当加入备用砂浆拌匀方可泵送。

4.12最初泵出的砂浆应均匀分布到较大的工作面上,不能集中一处浇筑。在硬管布料时应注意在板墙内布料的高度不能大于40mm/皮,振捣人员应及时对板墙内流淌的混凝土加以振捣。

4.13若采用场外供应预拌混凝土时,现场必须适当储备与混凝土配比相同的水泥,以便制砂浆或自拌少量混凝土。

4.14本工程框架柱混凝土与梁、板混凝土分开浇捣,柱模全部采用定型钢模板,在框架柱拆除模板后,立即使用薄膜将柱进行包裹,防止水份散失和混凝土的内外产生温差,使混凝土表面产生温差裂缝。

4.15按规定在现场制作混凝土试块,试块终凝后进水池内养护,水温保持在20℃左右。

4.16圆柱混凝土浇捣结束,拆模后立即用薄膜将柱进行包裹,减少柱混凝土因内外温差而产生温差裂缝。

5、管道安装施工措施

5.1在本市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必须使用以硬聚氯乙烯排水管、雨水管,并必须取得《上海市建筑材料和建设机械准用证》。

5.2各种不同材质塑料结水管道的连接要求和操作方法应符合产品要求、设计和地方推荐性应用标准的规定。当采用承插粘接时,粘接用胶粘剂应满足使用的粘接强度和系统供水的卫生要求。当采用橡胶密封连接时,其材质应满足密封性能及卫生要求。

5.3暗敷塑料给水管道埋入墙体内,应与土建配合做好留槽或开管槽,管道埋墙深度从管外壁至墙面的距离不小于15㎜,管件外表面不得突出墙深度,管道在槽内应固定;管道应经二次试压合格后方可采用M10水泥砂浆补槽。

5.4明敷塑料给水管道在水表、水嘴、角阀等配水点、受力点以及穿墙支管节点处,应采取可靠的固定措施,且固定距离均匀一致。在穿越墙、梁等处,应设置套管;穿越楼层、屋面必须设置金属套管,套管应高出地面或屋面50~㎜,且单位工程中应一致,并有严格的防渗漏措施。

5.5塑料给水管道的试压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聚丙烯(PP—R)冷水管试验压力应为系统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小于1.0Mpa;热水管试验压力应为系统工作压力的2.0倍,但不得小于1.5Mpa;硬聚氯乙烯(PVC-U)管道试验压力为系统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得小于0.6Mpa。直埋在地坪面层以及墙体内的管道,应在隐蔽前做好试压和隐蔽工程的验收工作。

5.6生活污水管道设置的检查口和清扫口应符合设计要求:立管上每隔六层或底层及楼层转弯时离地面1m处应检查口,检查口高度由地面至检查口中心应为1m,检查口的朝向应便于检修,暗装立管在检查口处有检修门。公共建筑物内,连续4个及以上大便器的污水横管上应设清扫口。

5.7高层建筑明敷塑料管道管径大于或等于50时,在楼板、墙体贯穿部位应设置阻火圈。在楼板贯穿处设置的阻火圈,应固定在楼板下面并可靠的固定在楼板下;在墙体贯穿处设置的阻火圈应可靠的固定在墙体上。大小应匹配安装应平整牢固。

5.8塑料排水立管、横管应按设计要求设置伸缩节。塑料排水立管固定支架的间距:立管管径为㎜的,不得大于1.2米;管径大于或等于75㎜的,不得大于2米,且间距应均匀一致。同室给水、排水管道固定支架高度应一致。横管管径75㎜及以上,长度大于㎜;管径50㎜及以下,长度大于㎜的,应有吊、支架固定。

5.9多层建筑排水立管在底层与横管的连接转弯处,应在立管底部设置可靠支座,并不应敷设在松软的回填土上。高层建筑排水立管在地下室与排水横管连接处必须设置型钢支架加强固定牢固。

5.10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应做灌水试验,灌水高度不得低于底层地面高度,应以液面为合格。管道应经灌水试验合格,并经中间验收后方可回填,回填土应符合密实度的要求。

5.11室内消火栓应设置明显易取用地点,栓口离地高度为1.1米,消火栓与墙面成90°角。配水干管、配水管应做好红色或红色环圈标志,消防配水立管固定支架高度距地面应为1.5~1.8m,但在单位工程或小区中高度应一致。

5.12给水、消防管道穿越建筑物的变形缝(沉降缝、伸缩缝)时,应采取防沉降或伸缩的措施。塑料排水管道不得穿越烟道、沉降缝和抗震缝,且不宜穿越伸缩缝;当需要穿越时,应设置伸缩节。消防管道穿越墙体或楼板时应加设套管,套管长度不得小于墙体厚度或高出楼地面50㎜。

5.13自动消防喷淋管道固定吊、支架设置应合理、牢固、不应晃动,当管道改变方向时,应增设防晃支架。吊架与喷头的距离应不小于㎜,距末端喷头的距离不大于㎜,成排的喷淋管道、喷头及吊架应成一直线,安装在吊顶的喷淋头高低应一致。

5.14管道焊接连接时,应根据钢管的壁厚在对口处留有一定的间隙(一般为1.5~3.0㎜),并按规范规定坡口,焊缝应平整、饱满、焊波均匀一致。焊完后立即除去渣皮、飞溅,并将焊缝表面清理干净,焊缝及其标记在试压前不应涂漆。镀锌钢管不应采用焊接连接,被破坏的镀锌表面及管螺纹露出部分应做防腐处理。

5.15管道和设备安装前必须清除内部污垢和杂质,安装中断或完毕的敞口处,应有临时封闭措施。

5.16卫生器具的固定必须牢固无松动,位置应正确,允许偏差单独器具10㎜,成排器具5㎜。安装应平直,垂直度允许偏差不得超过3㎜。安装高度如设计无要求时,面盆、盥洗槽等地面至器具上边缘为㎜;挂式小便器地面至下边缘㎜。地漏应安装在地面最底处,其篦子顶面低于设置处地面5㎜;地漏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

5.17管道或支吊件在涂刷底漆前,必须清除表面灰尘、污垢、锈斑、焊渣等物,涂层应均匀,颜色应一致,涂膜应附着牢固,无剥落、皱纹、气泡、针孔等缺陷。管道安装后不易涂漆部位应预先涂漆,涂层应完整无流淌等现象。

5.18水泵等设备安装,当采用隔震器时,应按照上海市建筑产品推存性通用图集《管道泵安装》99沪S/T-的有关要求在基础面或地面抹光、平整后方能进行隔震器安装,不应将隔震器粉入基础或地面中,隔震器安装位置应受力均匀,不应有偏心或变形现象。

5.19管道保温应粘贴紧密,表面平整、圆弧均匀、无环形断裂。保温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5%~10%。管道保温用铁皮做保护层,纵向缝搭口应朝下,咬缝应严密、平整。保温层与支架处接缝应严密,不应将支架包成半明半暗状态。

5.20燃气水平管道安装不得有“袋水”现象。天然气管道接口其丝扣连接处填料应采用聚四氟乙烯生料带,不得使用厚白漆。管道装紧后不得倒回,接口的螺纹外露部位应进行防腐处理。

5.21燃气管道在穿越楼板、墙、梁等处应设置套管,套管管径比燃气管管径大两档,套管的上端高出楼板80~㎜,下端与顶平齐,穿越吊平顶的燃气管道没有没有接口的,吊平顶中可不设套管。

5.22室内民用燃气管道和天然气管道的严密性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两倍但不小于3Kpa并在10min内压力不下降。

6、通风与空调部分

6.1金属风管的钢板厚度和法兰的用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规范要求。风管与法兰采用翻边连接时,翻边应平整、宽度一致,且不小于6㎜,并不得有开裂与孔洞。法兰螺栓及铆钉的间距,低压和中压系统风管应小于或等于mm;矩形风管的起始铆钉距棱边不大于50mm,铆接面应平整、牢固,矩形法兰的四角应设螺孔。

6.2风管和配件的板材连接,钢板厚度小于或等于1.2mm时,宜采用咬接;钢板厚度大于1.2mm时,宜采用焊接。风管与角钢法兰的连接,管壁厚度大于1.5mm时,风管与角钢法兰的连接可采用满焊或翻边间断焊,间断焊的间距应均匀、一致、不得有点焊现象。

6.3矩形弯管不得采用内方角形式,当有弧线一侧风管宽度大于等于mm时,应设置导流片。主管和支管的连接,宜采用顺流行式。矩形风管边长大于或等于mm和保温风管边长大于或等于mm,且其管段长度大于mm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6.4柔性短管在输送潮湿空气或安装在地下室及潮湿环境下应采用不易霉变的材料,其长度宜为~mm,接缝处应严密和牢固,安装应松紧适度,不得扭曲,且不宜作异径管使用。

6.5风管与配件可拆卸的接口,如法兰、风阀等,不得装设在楼板或墙内,风管及部件安装前,应将内、外表面的灰尘、砂浆等污物清除干净,风管或风口敞开处应有临时封口保护措施,并保持整洁。现场风管接口的配置,接口处应平整、严密、并不得缩小风管的有效截面。风管在穿越变形缝处应设置补偿装置。

6.6风管支、吊架的间距,如设计无规定,应符合(1)水平风管直径或长边尺寸小于mm时,间距不应大于4m;大于或等于mm时间距不应大于3m。(2)垂直风管间距不应大于4m,且每根立管的固定件不应少于两个。安装过程中及时对支、吊架进行调整和固定,使其位置正确,受力均匀;支、吊架不得设置在风口、阀门、法兰等配件处吊杆不宜直接固定在法兰上,悬吊的风管与部件应设置防止摆动的固定点;风管支、吊架宜采用镀锌材料,当采用黑铁材料时,应除锈后刷防锈漆,并必须刷面漆。

6.7法兰垫片的材质如设计无要求时,垫片厚度宜为3~5mm,垫片应盖住风管翻边与法兰平齐,并不得凸入管内。可伸缩性金属或非金属软风管的长度不宜超过2m,并不得有死弯或凹塌,消声器管设置单独支架。

6.8风机盘管的安装应便于拆卸和维修,排水坡度正确。供回水管与风机盘管应为弹性连接,柔管连接应牢固,不得有瘪管和强扭现象。

6.9风口和风管的连接应严密、牢固,边框与建筑装饰面贴实,平整不变形。风口水平安装,水平度的偏差不应大于3‰;风口垂直安装,垂直度的偏差不应大于2‰。同室的相同风口高度一致,排列整齐与装饰物或线条等协调一致。铝合金条形风口的安装,表面应平整、线条清晰、无扭曲变形,转角、拼缝衔接自然,且无明显缝隙。

6.10绝热层采用保温钉固定时,每平方米底面不少于16个,侧面不少于10个,顶面不少于6个,首行保温钉距风管保温材料边沿的距离不小于mm。固定片松紧适度,均匀压紧。绝热层采用粘接材料粘贴时,粘接材料应均匀地涂在风管、部件、设备的外表面上,绝热层应紧密贴合,绝热层纵、横向接缝错开。

6.11制冷管道在穿越墙体或楼板处应设置钢套管,管道焊缝不得置于套管内。套管应与墙面或楼板底面平齐,高出底面宜为50mm,管道与套管的空隙应用隔热材料填塞密实,不得将套管作为管道的支承。

6.12管道系统安装后必须进行压力试验,冷冻水系统和冷却水系统的试验为工作压力的1.25倍,最低不小于0.6Mpa。水压试验时,在10min内,压力下降不大于0.02Mpa,且外观检查不漏为合格,压力试验应有记录,并有监理工程师的签证。

6.13通风、空调管道应进行漏光、漏风量检测,通风空调系统的设备应作单机试运行和系统联动试运行,并对无生产负荷系统联合试运转进行测定、调试。测定使用仪表性能应稳定可靠,精度应高于测定对象的级别,并符合国家有关计量法规及检定规程的规定。

7、电器部分

7.1暗敷在建筑物、构筑物内的电线保护管与建筑物、构筑物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15mm,塑料管在砖砌墙体上暗敷应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M10的水泥砂浆抹面保护,其保护层厚度不小于15mm。

7.2电线保护管的弯曲处,不应有折邹、凹陷和裂缝,且弯扁程度不应大于管外径的10%。线路明配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6倍;当两个接线盒只有一个弯曲时,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4倍。线路暗配管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6倍,在埋设于地下或混凝土时,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10倍

7.3镀锌钢管和薄壁钢管应采用螺纹连接,不应采用熔焊连接。管端螺纹的长度不应小于管线接头的1/2,连接后螺纹宜外露2~3扣;镀锌钢管连接采用紧定螺钉连接的,螺钉应拧紧,且在震动的场所,拧紧螺钉应有放松动措施,镀锌钢管拧紧处应采用专用接地卡连接跨接接地线。

7.4黑色钢管采用螺纹连接时,连接处两端应焊跨接接地线,圆钢跨接接地线的直径不应小于6mm,焊接长度为其直径6倍。焊接应牢固、平整、饱满,不得有点焊、咬肉、夹渣和钢管焊穿等现象。采用套管连接的,套管长度宜为管外径的1.5~3倍,焊缝应牢固严密。

7.5明配钢管或塑料管排列应整齐,其水平或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5‰,全长偏差不应大于管内径的1/2。固定点间距均匀一致,在转角或接线盒处两侧应对称设置,管卡间的最大距离不应超过规范规定。吊平顶内的电气配管应按明配管的要求施工,走向合理、横平竖直,不得配管固定在平顶吊架或龙骨上。配线工程采用的管卡、支吊架等金属附件,均应镀锌或涂防锈漆和面漆。

7.6PVC硬塑料管外壁应有连续阻燃标记和制造厂标,塑料管不应敷设在高温和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塑料管与管、管与盒(箱)等器件硬采用插入法连接,连接处结合面应涂专用胶合剂,接口应牢固、密封。明配硬塑料管在穿过楼板易受机械损伤的地方,应采用钢管保护,保护高度距楼板表面的距离不应相应mm。直埋于现浇混凝土内的塑料管,应采取防止机械损伤的措施。

7.7在吊平顶内由接线盒引向照明灯具等器具的绝缘导线,应采用金属软管或可挠金属软管等保护,接线盒的朝向应便于维修,盖板应严密,导线严禁有裸露部分。软管两端应有专用接头与接线盒、灯具连接牢固;软管的长度不宜超过1m,金属软管应可靠接地,且不得作为电气设备的接地导体。

7.8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其额定电压不应低于V,不同回路、不同电压等级和交流与直流的导线不得穿在同一根管内,导线在管内不应有接头和扭结。导线的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0.5MΩ,管内导线包括绝缘层在内的总截面积不应大于管子内截面积的40%。当导线敷设于垂直管内时,应增设固定导线用的拉线盒。

7.9线槽敷设应平直整齐,水平或垂直允许偏差为其长度的2‰,且全长允许偏差为20mm;线槽接口处应平直、严密、槽盖应齐全、平整、无翘角;并列安装时,槽盖应便于开启。固定或连接线槽的螺钉或其它紧固件,紧固后其端部应与线槽内表面光滑相接。线槽内敷设的导线,当设计无规定时,包括绝缘层在内的导线总截面积不应大于线槽截面的60%。金属线槽应可靠接地,但不得作为设备的接地导体。

7.10电气线路在经过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缝或伸缩缝处,应装设两端固定的补偿装置,导线应留有余量。配线工程施工后,埋地敷设的PE保护接地线(镀锌扁钢)在接入箱、柜内必须明露,并与PE汇流排可靠连接。对住宅中带有漏电保护装置的线路应作模拟动作试验。

7.11导线色标:从供电部门设置的熔短器引出线起至电表箱、配电箱(柜)、住宅分户配电箱及各回路配线均应按规范要求分色,A相为黄色、B相为绿色、C相为红色、N相为淡蓝色、PE保护线为黄绿双色。

7.12导线在相、柜内应绑扎固定、接线端子编号清晰;导线在柜内不应有接头。电缆头在柜内应固定牢固、排列整齐,并及时挂上电缆标志牌,标志牌上应注明编号,当无编号时,应写明电缆型号、规格及起迄地点,标志牌上字迹清晰及不易脱落。

7.13配管进箱、盒、柜、屏必须机械开孔,落地安装的配电柜、屏底座应设置基础型钢,柜、屏与基础型钢应有明显可靠接地,并不宜与基础型钢焊死。装有电器可开启的门,应用裸铜软线与PE汇流排可靠连接。安装在泵房内的配电柜,为保护电气设备,导线等减少受潮,宜在地面砌筑砖基础,高度宜为mm。在箱、柜接线中,端子或螺栓上接一根线,最多不能超过两根,当两根导线时中间应有平垫片分隔导线。

7.14照明配电箱、板、柜及电表箱内均应设置N线和PE保护线的汇流排,N线和PE线应在汇流排上连接,不得将N线或PE线多根较接或压接在铜接头内。PE线截面设计无规定时:相线截面在16㎜及以下,PE线与相线截面相同;相线截面在16~35㎜时,PE线为㎜;相线截面大于35㎜以上时,PE线为相线截面的二分之一。

7.15灯具安装应牢固,严禁使用木楔,嵌装在吊顶上的灯具应有加强龙骨框架或专用吊架,灯具不得直接安装在装饰软包等可然物件上。软线吊灯的软线两端应搪锡并打保险扣,当软线吊灯灯具总量大于1kg时应增设吊链,灯线应与吊链编叉在一起,灯具重量大于3kg应采用预埋吊钩或螺栓固定对大型花灯,吊装花灯的固定及悬吊装置,应按灯具重量的1.25倍做过载试验。符合规定方可安装。

7.16成排灯具的安装,其中心线偏差不应大于5mm。明装时其高度不宜小于3m;室外安装时应采取防水措施。当灯具高度低于2.4m时,其金属外壳应采取接地保护措施。

7.17插座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同一建筑内的开关、插座应采用同一系列的产品。开关位置应一致,开关距门框的距离宜为~mm,开关距地面宜为1.3m,并不应装于门后。同一室内安装的开关、插座高度应一致,开关、插座等器具不应安装在装饰面板、大理石等嵌线条中,以免破坏整个装饰美观效果。

7.18屋面避雷带的安装:支持件距离应均匀设置,在水平直线部分宜为1m;垂直部分宜为1.5m;转弯部分宜为~mm。在直线段上,不应有高低起伏及弯曲现象。避雷带垂直敷设时与建筑物墙面的间隙宜为10~15mm。避雷带在跨越建筑物伸缩缝、沉降缝处时,应设置补偿装置。当屋面采用金属钢管栏杆作避雷带或幕墙金属主构架与避雷带连接时,应符合设计规定。

7.19防雷接地、保护接地的材质应为热度锌件,扁钢的厚度不应小于4mm,截面不应小于mm。避雷带、接地线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当采用扁钢时,应为扁钢的2倍,且至少3个棱边焊接(在室外露天或埋地场所应焊4个棱边),当采用圆钢时,搭接长度应为其直径的6倍。焊接处焊缝应平整饱满,不得有咬边、夹渣、焊瘤等现象,焊缝严禁用砂轮机打磨,焊接部位应及时清除药渣,并刷二度防腐漆。明敷防雷带应刷面漆(银粉漆两度);明敷接地线表面应涂以宜50mm宽度相等的黄绿双色相间条文,当使用胶带时应使用双色胶带。

7.20当建筑物防雷采用引下线时,宜在引下线距地面1.5~1.8米处设置断接卡,但在单位工程或住宅小区中应一致;当引下线采用暗敷时,测试点应符合设计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防雷与接地安装》合订本D(六)的规定,从室外地面至测试点的中心宜为mm。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当采用共用接地体时,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Ω。断接卡、测试点的轴线位置、数量应符合设计规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65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