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反中联盟之英国篇帝国辉煌过后,
英国伦敦
文/好人长安君排版/好人长安君
在中国海军实力还未得到提升,中国经济体量还没有进入仅次于美国的地位前,美国出于围堵中国的战略目的,其战术基本上就是让周边国家围堵中国,战术核心在海上国家,并为此构建三道岛链。但随着中国的发展,日本、东盟跟中国的贸易往来成为它们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而后两座航空母舰进入常规作战序列,这种“贴身防守”战术基本已经失败。
但美利坚的战略目标不会改变,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以及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实力的迅速增长,美利坚调整其战术,开启了新一轮更加狂猛的“攻击”。
我写的是印度,这是目前陆地上对我国潜在威胁最大的国家,不过它是一杆握在别人手里的枪,可能会走火,但是并不用过于担心。
而这一篇要写的则是美国“打倒中国2.0版”的重要盟友——英国。在美国的这一新作战规划中,除了美国之外还有至少五位重要的参与者,它们是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它们算是各自有任务,分工也明确,看上去英国是一个比日本还要势弱的岛国,但实际上英国在这个联盟里的地位仅次于美国,甚至连美国有时也要叫一声老前辈。
英国究竟有多大能量?它的野望是什么?我先从老黄历说起。
英国全盛时期的版图一
先简单聊聊英国如何成为了全球第一位霸主。
如果大家历史课没睡觉,肯定还记得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地方,没错,就是英国。
欧洲在经过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后,充满死气的社会气氛逐渐激发出越来越多的人文气息,思想解放的呼声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地响起,而后在14世纪接下来的三个世纪中席卷整个欧洲大陆。
文艺复兴早期,西班牙、荷兰等沿海国家纷纷进入海洋霸权时代,西班牙更是成为第一个全球性帝国,荷兰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并随后迈入全球霸权时代。而在发生文艺复兴更早一些的欧洲内陆,因为封建残余势力更加强大,国家层面的革命乃至改革反而更加迟缓。
从后往前看,法兰西、普鲁士、意大利等国其实已经有了理论基础,为啥不能像荷兰一样推翻国王呢?那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还是不足,资产阶级依然很弱小,总之它们需要一个条件。
当欧洲大陆风起云涌的时候,英国还被国王们统治的好好的,不过作为一个岛国,不发展海洋贸易就是不务正业。所以英国加入了大航海时代四处征服的行列,船只带回的不仅仅是货物商品战利品,还有欧洲大陆上发生的故事,出现的充满人文气息的艺术品和书籍。英国在宗教上跟欧洲大陆相比独树一帜,他们信仰基督教的分支,英国人大多数都是清教徒,它跟主流信仰的区别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清教很现实,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特性。
文艺复兴的春风姗姗来迟,16世纪才真正光临这座大西洋上的岛国。我们学外国文学绕不开的莎士比亚,名人名言绕不开的培根都来自于这个时代,对英国更重要的事情发生在17世纪中叶,一位叫克伦威尔的新贵族军官推翻了国王,提出资本主义执政纲领,而在几十年后,英国成为了君主立宪制国家。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英国成立于17世纪下半叶,而当时中国应该是康熙大帝在当家作主。
艾萨克·牛顿有人说,英国凭啥就能推翻国王,他们生产力不也不行吗?这个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英国封建势力相比欧洲大陆的同行们还是弱得很;第二,海洋贸易催生了资产阶级的力量;第三,英国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已经站在了世界之巅,只不过那个划时代的发明还没出现。
在克伦威尔发动英国内战的第二年(年),英格兰林肯郡的一个乡下农场里,牛顿出生了。如果英国还是以前那个“君权神授”的国家,那么想必无论是苹果还是椰子,都砸不出一个跨时代的科学家来。
牛顿对于经典物理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在他去世将近三百年来,他的地位不断被抬升,他的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早已深入人心。牛顿的力学三定律以及其他的科学成就,在后来直接转化为大工业时代的燃料。
更让人羡慕的是,君主立宪重新“年轻”起来的英国不仅仅有牛顿,他们拥有完善的大学科研制度,拥有存在至今的皇家学会组织,他们建立起了完整的教育科研体系——可以说政治为英国崛起奠定管理基础,而教育与科学为英国崛起提供了无穷的粮食和弹药。
瓦特改良蒸汽机年,詹姆斯·瓦特制造出第一个实用型的蒸汽机,第一个工业革命拉开大幕,英国因此率先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随后不久,英国开启全球扩张步伐,随着自身的强大,内部信心膨胀,帝国主义道路也就成了眼前最诱人且理所当然的选择。
下面一段来自于百科,大家自行体会:
“英国的殖民地在19世纪猛烈扩张。年合并爱尔兰,英国的正式名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亚洲的侵略继续扩大。大英帝国指由英国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领、殖民地、领地、托管地和保护国共同构成的大帝国,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帝国在19世纪初达到鼎盛,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帝国继16世纪的西班牙王国之后,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这其中就包含了对中国发起的侵略。
旧世界的封建王朝在英国的先进武器面前形同虚设,这不再是冷兵器时代意志与意志之间的较量,这几乎等同于降维打击,英国的征服者们在认识到这种差距后,按下了枪械的扳机。
贪婪,杀戮,掠夺,这是我们出于自身苦痛给他们的标签;征服,财富,新世界,这是他们对于侵略的收获给我们的标签。
英国的强大迎来了欧洲大陆的学习以及奋起直追,然后是新一轮的碰撞、侵略,旧世界就在这种反差中走向近代世界大战,新的秩序开始出现。
美国独立运动二
明面上有个论断:英国在二战后开始实力大降。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够准确。
实际上英国的实力从未下降过,下降的是它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而下降的原因是其他国家追赶上了它。
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都是众多近现代国家仰望、学习至少深受其影响的对象,比如说法国这个英国的世仇,它跟英国比是妥妥的资本主义后进国家,法兰西很钟情于封建主义,拿破仑明明算是进步分子,但却钻了资本主义革命的空子去建立新的帝国,但法兰西毕竟近水楼台。普鲁士的统一归功于俾斯麦,但他也不算是彻头彻尾的革命派,德意志作为现代国家还要等到十九世纪后期。
真正的变数出现在大洋彼岸的北美洲殖民地,18世纪70年代,移民到美洲大陆的西方白人们不甘于欧洲那些帝国的贪婪和愚蠢,在这片新大陆上建立了独立的国家。
美国从出生那天就是资本主义共和国,所以仅以现代国家存在时间来说,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在全球所有现代国家中一点都不年轻,绝对是老前辈。
美国的条件有多好就不多说了,欧洲大陆的风起云涌波及不到它,而新世界对旧世界的瓜分却正好赶上,这个运气真不是一般的好。
而美国遇到的更幸运的事,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战图示这个时候,英国其实已经不再遥遥领先于它的欧洲朋友们,世界科技的中心不再只是伦敦,还有柏林,德国成为19世纪下半叶以及20世纪上半叶的科技及工业新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维持住了面子上的体面,与此同时人太少、殖民地太多、敌人更多的情况日益凸显,日益强大起来的欧洲诸列强在瓜分完美洲、非洲、亚洲的资源之后,开始互相看向对方手里的肥肉。
利益冲突终于因为希特勒发起闪电战而一发不可收拾,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拉开序幕。说实话,我觉得这两次世界大战应该合在一起,只不过中间休战了二十年。
因为这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意大利们为解决同一个问题而发起的,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一句很辛酸的质问:凭什么你们(英法)肥头大脑一脸蠢相却那么富有四海,而我们(德意)这么努力上进发奋图强最后却穷的没饭吃?这不公平!
德国发起二战,复仇心理很明显,但更根本的还是战争利益诱人。
英国在二战中的损失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虽然明面上德军从未占领英国本土,伦敦未曾陷落,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英国的大量财富其实都在海外。德国对于英国本土军事力量的打击和消耗,削弱了英军在全球各地的军事实力,这给它的对手和敌人们创造了机会。
年印度独立后,旁遮普邦欢庆的人群二战过后世界各地纷纷掀起民族解放运动,其中固然有落后地区的发展终于到达民族意识觉醒的临界点,但另一个客观的原因则是,二战削弱了各主要参战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力量。
随着全球多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随着殖民地宣布独立脱离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英法等国的国力都受到了实质性的削弱,而英国可能是这里边受实质损失最大的国家。
这个时候放眼全球,二战主要参战国德意日基本都被打成废墟,日本更是成为核武器的试验场。而新的国际秩序也已经出现,美苏成为头号大国,欧洲国家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没有动到根本的东西,有点时间就可以恢复。
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让众多的社会精英离开欧洲来到美国,世界科技的中心也离开了欧洲大陆在美国遍地开花。对整个欧洲而言或许并不值得难过,但对于英国来说肯定有些失落。
再往后,有一个新的问题被放在了桌面上:英国该如何维持大国形象,保障它在国际事务中的重大影响力?
美国伸出了友谊的双手。
年4月,北约成立三
英国可能到20世纪末期都不怎么看得起中国,就像乾隆皇帝看不起那个时候前来上贡的英国使者一样——无论什么时候,偏见总是会存在。
偏见怎么来的呢?
跟前苏联有关。
二战过后,美苏攫取了最大的战争成果,欧洲被从意识形态层面一分为二,东欧搞社会主义,西欧搞资本主义。因为两者的政治理念有着明显冲突,二战时的并肩作战变成了战后的针锋相对,美苏搞起了军事对抗,一个组建了北约,一个成立了华约。
在北约组织内部其实也存在着明显的站队迹象,虽然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的野心,但以德法为首的欧洲大陆国家采取的是更加独立温和的态度,他们是真的不想再打仗,毕竟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大陆都是主战场,打的稀碎,法国就算赢了也是惨胜。相比而言美英为首的国家态度就激进的多,英国尤其是西欧国家里的拼命三郎。
按我总结,第一可能因为英国本土没有被占领过,不像德法意和其他欧洲小国一样惨的没法说;第二个可能是英国对苏联所代表的意识形态的极端排斥,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整个社会已经被资产阶级把持,这个跟美国的情况一样,如果苏联那一套在美英获得影响力,那么美英很可能会因此一蹶不振。
正是这两点,让英国利用自己在英语国家中的巨大影响力,协同美国进行对苏联的抵制。在苏联解体前的半个世纪中,共产主义者在其他国家可能是全世界被黑的最厉害的一群人。而美国则专注于在科技军事方面的对抗,为西方国家人民展示资本主义共和制度的优越性。
年8月,苏联解体。苏联解体于年,同年11月,以德法为首的欧盟正式宣告成立。
英国其实一直很摇摆,从宗教信仰、社会认同甚至于政治互信方面,英国跟美国、加拿大更加亲近,但从地缘来讲,英国当惯了孤悬海外的欧洲王者,它无法脱离欧洲。但是逐渐地它看清了一个事实:欧洲大陆的想法越来越独立,德法并不愿意成为美英的跟随者,而更想走出一条其他的道路。
所以后来英国脱欧也就不稀奇了,所以中美对抗中,欧盟对于中国的敌意反而比美英小得多也就很容易理解。
苏联解体后中国依然很弱,虽然开启了改革开放,但成果还比较一般。这个时候美国还在跟中国你侬我侬,英国在被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经济超车后也变得低调了很多,撒切尔夫人虽然号称铁娘子,但形势比人强,我们还是顺利收回了香港——香港可以说是二战后英国在海外最大的财富聚集地,英国内心其实十分不愿意。
这是英国在中国改开后心怀不满的第一个点。
年九月,邓公与撒切尔夫人谈论香港第二个点很明显,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从苏联转移到了中国身上。不过那几年我们实在穷,虽然搞得起核弹,但常规军力很弱,经济水平甚至赶不上印度。所以英国就不怎么看得起我们,用行话叫“战略上重视我们,战术上轻视我们”。
第三点很诡异,那就是中国在苏联解体后的这三十年经济突飞猛进,迅速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把日本都往后甩了一大截。这件事儿英国算是亲眼目睹,看着中国踩着自己往上走,最后连个影子都看不到。美国排第一,英国还是能做到不眼红,日本排第二,英国就开始跟美国在小黑屋里各种咬牙切齿,那么中国跑到第二名去,我们可以想想英国有多心理不平衡——而且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啊老夫好生气。
从对抗的动机来说,美国比较单纯,它其实不那么在意意识形态,他们更看重的是国家实力的此消彼长。而英国作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大本营,他们的担忧更多在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层面,毕竟他们早已经站在资本主义金字塔的顶端,屁股决定脑袋,它更担心的是金字塔的最底部被埋进去炸药。
从这个角度来讲,英国人们还挺“居安思危”。
中国崛起后,美国组建起新的战线,英国也不再在欧洲大陆和美国之间摇摆不定,而是铁了心地脱离欧洲,来到美国身边。
英联邦国家以英国女王为国家最高元首四
广义范围上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除美国外还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甚至于南非都可以列入其中,虽然南非民族主体依然是非洲人,但国家命脉还在盎格鲁撒克逊人手中。
这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联盟,美英将从这里边挑选合作对象。
最后的选择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两个国家一看,这不行啊,都跟中国远隔重洋,经济上的牵制作用虽然也可行,但最好还有能够“抵近找茬”的存在。再往下看看,看有没有征服过的其他“友好国家”。
美国自然而然再次找到了日本,英国则是看到了印度——这个国家对我们挺忠心,也很听话,就它吧!
现在我们来看,仅从直观的影响力而言,这个联盟中英国影响较大的有三个国家,美国只有一个。虽然这不能体现实质影响力,但也能体现出英国的价值——老牌帝国不是吹的。
接下来就是分工了。分工倒是很简单,美国把握大局输出武力展示肌肉,英国更多做的是地下工作。
HK它为这次行动准备了两件武器,第一件武器叫HK,第二件武器叫舆论战。
本来HK回归以后风平浪静,大家都好好发展自己的经济,没啥问题。但是为了介入或者牵制中国大陆的精力,英国就需要出现所谓的“HK问题”——你看,所谓的政治老流氓就是“没有问题我就制造问题”!
HK一乱,英国就开始有意识推动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舆论向中国大陆泼脏水,同时进一步激发大陆与HK之间的矛盾,它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只需要记住一点,谁是这场动乱中最大的受益者,那么谁就是始作俑者。很显然,它的目的是想通过HK的混乱来牵制甚至打断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步伐。
大陆很克制,不上这个当,当然我们也很恼火,让你们租了这么多年没要租金,你们租客还敢这么嚣张,还有没有王法了?还讲不讲道理了?
这件武器至今仍在使用,不过基本上已经被我们新设立的一道法律给化解掉了。HK虽乱了一阵,但没有破坏基本秩序。
西方舆论第二件武器是舆论战,这个算作英国的常规性武器,对我们的伤害可能超过HK动乱。
英国汇集起来了众多国家的官方媒体以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广播机构,BBC、ABC等构成英国在另一战场上的大杀器。
他们挥舞起的大刀基本上集中在三个点:人权、专制以及意识形态。具体的不展开说,更不用思考这些东西的对错,因为他们讲这些并不是为他们所宣称的“解放”我们,而是为了攻击我们——所有冠冕堂皇背后都是利益使然。
知道这点,有利于防止被洗脑。
我们其实没什么好的应对,国外民众也已经对这些老生常谈搞得有点麻木,不过对于中国迅速发展起来的嫉妒心,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所以也算是有市场。
想想中国互联网搞个墙也还是很有必要的,不然我们可能会过得很闹心。
今年美英两国算是抓住了新的开火切入口——新冠病毒,本来能够有所作为,奈何还没来得及攻击我们,他们就在这场疫情中成为世界各国的“围观对象”。
除了以上这两件武器,英国还有很多组合牌,但我们更需要担心的不是当前英国已经亮出的牌面,而是英国的姿态——它越来越明显地开始站在美国身后,旗帜鲜明地支持美国,同时旗帜鲜明地对抗中国。
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中国城市发展五
最后一个问题:英国对抗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八字不合吗?
我的理解是三个字:道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对于苏联和中国的仇恨并不相同,但是英国对两国的敌意则拥有基本相同的理由,这是美英之间的一个细微差别——英国更多从文化意识层面思考国际关系。
一百八十年前,是英国的坚船利炮开启了中国耻辱的百年历史,他们用鸦片来实现贸易顺差,当有人反抗他们就杀掉反抗的清醒的人。如果说日本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扣在中国人头上,那么英国可能是事实上的凶手。鸦片战争过后,中国开启了漫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民族的觉醒缓慢而沉重。
在他们眼里,这是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征服。
一百八十年后,中国寻找到了新的道路实现崛起,它比前苏联更加有活力,也比前苏联拥有更强大的潜力,更重要的是中国相比前苏联是一个更有凝聚力以及更深的文化底蕴的国家,我们经历过比前苏联更加深刻的民族意识觉醒的历史,我们流过更多血汗,也苦苦思索过未来的路,所以我们比前苏联更坚定、更自信,我们也确实证明了自己。
这一切对英国和它所代表的文化族群来说,陌生而忌惮。
另一方面,尽管威胁显而易见,但跟中国交恶的后果也不再像以前一样不值一提,根据今年八月份数据,英国出口贸易排名前十的国家中,中国排第八;而进口贸易前十国家中,中国排名第三。英国无法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中国的强大已经让英国对抗的成本不再微不足道。
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可能都要沉浸在“既不能撕破脸,偶尔还要装的很无奈,其实内心里咬牙切齿”的失落氛围之中,尤其是中国和欧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后,英国将更加失落。
如果你问我啥时候这种局面会终止,答案只有一个:英国人能够理解我们对于和平发展究竟有多珍惜、对于意识形态斗争究竟有多么无所谓的时候。
如果你又问我:英国人有可能理解吗?
我建议你看看我的文章题目,了解一下野望是什么意思。
最后呢,场面话还是要说的:对英国不能掉以轻心,外松内紧对待,该合作还是要合作,该回怼也不能太矜持,总之呢,平常心,知道英国心眼有点坏就够了,我们要跟英国反着来——战略上重视它,战术上藐视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