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大师到现代艺术之父,菲茨威廉博物馆
作为剑桥最重要的博物馆,菲茨威廉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法国绘画,这一篇就给大家做系统介绍(想看馆藏其它国家绘画的朋友请翻看我的文章)。很多人都知道法国是欧洲现代绘画艺术的中心,但其实它也不乏古典艺术大师,普桑(NicolasPoussin,-)便是其中一位。普桑曾前往意大利学习工作,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海洋中浸淫多年,回到法国后成为路易十三(LouisXIII,-)的首席宫廷画师。他将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绘画技艺引入法国,被誉为“法兰西绘画之父”。我们在苏格兰国家美术馆曾看过他绘制的《七圣礼》,关于这个主题,普桑先后创作过两次,苏格兰的那一套是后一次,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他在罗马第一次创作这一主题中的一幅:《临终涂油礼》,完成于年。
临终涂油礼又称终傅,是天主教的七圣事之一。主礼者为垂危病人施行的礼仪,由神父在病人身上抹圣油,念经文,要病人忏悔以助其灵魂得救。画面中最显眼的是正在涂油的神父,旁边是他的两名助手,其中一名跪在地上捧着祷告文。病人的母亲用手托着儿子的头,他的妻子坐在脚旁早已泣不成声。保姆抱着婴儿在后面观望,其他人多在为他祈祷。
这幅《利百加与埃利泽在井边》取自《圣经旧约》中的《创世纪》。埃利泽是亚伯拉罕最信任的仆人,年迈的亚伯拉罕希望在自己的故乡为儿子以撒觅得一位贤妻,于是派他去寻找。当埃利泽和他的驼队来到亚兰拿哈林(亚伯拉罕出生地)郊外的一口井边时,遇到一名年轻漂亮的姑娘。姑娘热情地为远道而来的陌生人和驼队打水,既善良又能干,被埃利泽一眼相中。这个姑娘就是后来嫁给以撒的利百加。画面中穿绿衣粉裙的利百加正将一桶刚打上来的井水递给穿黄袍的埃利泽。从这两幅画中可以感受到,普桑非常擅长群像的构图,他的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造型的人物,但他又总能使画面看起来布局合理、紧凑有序。
17世纪另一位长年在意大利学习工作的法国画家是克劳德·洛兰(ClaudeLorrain,-),他喜欢从一个很远的视角表现宗教和历史题材中的大环境,而将人物画得相对较小。在这幅《阿尔巴诺湖和冈道尔夫堡附近的田园风光》中,湖面、树木和远处的城堡占了画面的大部分,只在右下角绘制了几个牧羊人。阿尔巴诺湖和冈道尔夫堡位于罗马东南郊外,是罗马教宗夏日避暑的地方。
进入18世纪后,法国将巴洛克艺术发扬光大,变成带有自己特色的洛可可风格,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弗朗索瓦·布歇(FranoisBoucher,-)。布歇是18世纪法国最有名的画家,曾任法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国王的首席宫廷画家,几乎就是洛可可风格的代名词。他的画多数都充满香艳的色彩,这幅《朱庇特与卡利斯托》也不例外。罗马神话中的朱庇特就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王宙斯,而卡利斯托则是月亮和狩猎女神狄安娜(希腊神话中的阿耳忒弥斯)的侍女。有一天朱庇特偶遇卡利斯托,生性好色的天王立马迷上了这个年轻貌美的姑娘,但卡利斯托作为狄安娜的侍女,曾发誓要保持贞洁,对天王的约炮断然拒绝。狡猾的朱庇特当然不会罢休,他转天趁狄安娜不在将自己变成了狩猎女神的模样,以女主人的身份诱奸了卡利斯托(汗,同性老板难道就可以为所欲为吗?)。画面中身披红袍的就是变身后的朱庇特,他痴情地盯着卡利斯托,而裸身的卡利斯托则一脸不情愿地指着被丢在地上的箭篓,仿佛在说:“主人,您不是该去狩猎了吗?”
19世纪,巴黎成为欧洲艺术之都,一度不被看好的法国印象派却引领了欧洲绘画的潮流。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Pissarro,-)是惟一一位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被艺术史学家称为“印象派画家中的院长”。这幅《制备干草》绘制于年,也就是在官方美术沙龙落选的那批画家自己搞“落选展”的那一年或者说“印象派”这个名字诞生的那一年。毕沙罗在这幅画中用他粗犷的笔触和清冷柔和的色调表现出农村田野上制备干草的场景。
保罗·塞尚(PaulCézanne,-)被尊为“现代艺术之父”,不仅因为他与毕沙罗他们一同创建了印象派,还因为他的绘画对后来的野兽派和立体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幅《灌木》创作于年,那年他搬到巴黎郊外的梅伦小镇居住,此为他在那里绘制的一幅秋景。
下面这幅风景画绘制于20世纪初,地点和时间都很难确认。一开始人们以为它是年代的作品,但绘画史学家们研究发现,此画应用的重叠笔法(overlappingbrushstrokes)是他在-年间汲取之前在水彩画上使用此笔法的经验才开始尝试使用的。
法国印象派画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恐怕就是克劳德·莫奈(ClaudeMonet,-)了。“印象派”之名正是拜批评家对他的作品《印象·日出》的嘲讽之言所赐。在第一任妻子病逝后,莫奈于年搬到诺曼底大区的吉维尼小镇生活,并结识了他后来的第二任妻子爱丽丝。这幅《春光》描绘的是年他自己的儿子让与爱丽丝的女儿苏珊娜在他家的果园里休憩闲聊的场景。他在画中采用的这种粉蓝色调完美地诠释了他“看上去像蓝”的色彩理论,这种“印象色”技法也是被印象派普遍采用而饱受批评家质疑的方面。年一位批评家曾称莫奈的这种粉蓝“像一块被虫子咬过的洛克福奶酪”。
这幅《贝勒岛上的岩石》画的是法国西海岸贝勒岛靠近库顿港的一处被称为“狮子岩”的景观,海水中有块巨石酷似一头正跃跃欲试地要跳上岸的雄狮。年秋,莫奈来到这片布列塔尼的“荒野海岸”,住在一处距离岸边只有五百米的小村庄里。他原本计划在此度过一个十天的假期,结果却一住就是十周。是岸边的景色吸引了他,并促使他在此创作了39幅风景画,此为其中之一。
年代,莫奈开始创作一系列单一的不张扬的图案,旨在表现它们在不同气候、不同季节、不同光影效果下的形象。此系列表现的是画家居住的吉维尼附近埃普特河畔的白杨树,他一共画了32幅《白杨》,全部采用不同寻常的方形画布。类似的系列他还画过十九幅《伦敦国会大厦》、二十多幅《干草堆》和三十几幅《鲁昂教堂》等。
印象主义在法国被不断发扬后很快产生出一个支派:新印象主义,这个流派的倡导者就是乔治·修拉(GeorgesSeurat,-)。与印象派一样,新印象主义也十分注重画面的光色效果,但他们试图将感觉上的东西上升到理论,并严格按照色彩学理论尝试用原色色点绘画,让观众在自己的视觉作用下达到自然调和的色彩效果,因此这一流派又被称为“科学的印象主义”,而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并不反对色彩的混合使用,被称为“浪漫的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的这种画法给人一种古代镶嵌画的感觉,因为画面由许多原色小点排列而成,又被称为“点彩法”(pointillism)。这幅《圣文森特小径》绘制于年,画的是巴黎北部的蒙马特地区,19世纪时那里是艺术家们的聚集地。
另一幅是修拉为准备他那幅最著名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而绘制的习作。大碗岛是巴黎附近奥尼埃的一个岛上公园、巴黎市民的避暑圣地,修拉周末也常去那里寻找灵感。年夏,修拉找到了灵感,他决定绘制一幅3米乘2米的巨幅画作,就用他创造的点彩法。这幅画总共花了他两年的时间,为准备这幅巨作前前后后绘制了六十多幅习作,我们眼前的这幅是习作中最大的三幅之一,其它大部分都保存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完整稿最终于年完成并参加了最后一次印象派展览,一经展出便引起轰动。画面上虽有40人之多,但构图和谐,如五线谱上律动的音符;色彩生动,黄绿为主的色调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技法纯熟,上百万个原色色点被精确地绘制在一起,让观众用自己的眼睛完成其最后的融合。难怪毕沙罗赞叹其为“一幅让人耳目一新的伟大之作。”此画是修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现永久收藏于芝加哥艺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508.html